台灣主權研究 (一)、(二)(三)(四)(五)

一、 領土主權與歷史或種族因素無關,真正有關的法理應該是:
         舊金山和平條約、萬國公法、國際戰爭法。

二、 1894年大清與日本發生甲午戰爭,大清帝國戰敗,於1895年4月17
         日簽署「馬關條約」(日稱下關條約)。
         1. 馬關條約於1895年5月8日生效,6月2日日本派遣,台灣首任總
             督海軍大將從二位勳一等子爵樺山資紀,與中國派遣李鴻章之子
             二品頂戴前出使大臣李經芳,各為全權代表,於1895年6月2日中
             午12時30分,在基隆外海日輪「橫濱丸」上,完成台灣、澎湖讓
             渡(交割)手續。因此,沒有所謂日本「竊佔」台灣問題,台灣
             成為日本領土後,日本向國際間發布台灣是日本領土宣言:
             a. 1895年8月7日,日本與西班牙決定,台灣與菲律賓群島以巴士
                                              海峽為界。
             b. 1896年1月,日本向其結盟國發佈台灣與各「定盟國」往來辦
                                        法。
             c. 1895年6月2日與1896年2月,分別兩次向各國在台灣領事,發
                                          表日本領有台灣、澎湖並執行其行政事務宣言。
             d. 1895年6月17日,日本正式在台灣行使統治權,史稱為
                                               「始政日」。
         2. 1922年2月6日,有關太平洋的日、美、英、法、義成立「五國條
             約」和6月22日在華盛頓簽署之「海軍軍備限制條約」,上述兩
             項條約中台灣、澎湖被列強明文正式承認為日本領土。

三、 1941年12月7日,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海、空軍轟炸美國珍珠
         港,12月8日,美國總統羅斯福在國會發表譴責日本演講,旋即由
         美國會正式對日本宣戰,12月9日,已經被日本戰敗,竄逃至重慶
         的國民政府主席林森宣布「不合宜的對日宣戰書」,蔣介石當時只
         是行政院長而已,並無資格發表對日本宣戰,並廢除「馬關條
         約」。令人好笑的是:在南京的汪精衛政府同時發表對美國英國宣
         戰。
         1. 來台灣的中華民國流亡政府一直宣稱,從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
             件發生以來,到1945年10月25日,日本在其當時領土台灣投降之
             日,此期間,甚至在1940年代,美日太平洋戰爭尚未爆發之前,
             由中國國民黨執政下的中華民國政府,不只一次宣佈廢除1895年
             由大清帝國與日本帝國簽訂的「馬關條約」。(按:條約無法廢
             除,除非事先有規定。)
         2. 基於國際條約的基本理念,與維持國際間的秩序之必要性,條約
             並不允許單方面的解除或單方面的廢除,除非在簽約之前,雙方
             有這種可以單方面廢除的條款明記於條約之內。
         3. 「馬關條約」是由大清帝國與日本帝國所共同簽定,其中並沒有
             任何脅迫日本天皇或威脅大清皇帝非簽約不可的紀錄,在條約
             內,也沒有條文記載,可由大清政府或其繼承的中國政府得以單
             方面解除之條款或方式,因此,有關中國政府所宣佈:「中國早
             在1930或1940年代多次宣佈廢除馬關條約」的聲明與論述,根本
             毫無法理基礎。
         4. 退一萬步說,縱然中國政府可在1937年至1945年期間單方面廢
             除「馬關條約」,也不會影響台灣與澎湖被割讓給日本天皇的事
             實,毫無疑問,台灣是日本帝國的領土,因為在國際法中已經明
             確表明。
         5. 國與國之間的和平條約,其中有關指定賠償金方面、領土割讓、
             債權債務之承受等,一旦該條約生效,就算已經完成法理手續。
             因此,日後縱然有一方按照其中之特定條款來解除該條約,實務
             上並不會影響賠償金或領土的歸還,或者債務之解除,除非雙方
             另外改訂或者新訂全新的條約,來規範後來企圖改變的內容。
         6. 事實上,1952年流亡中的中華民國,確實依照舊金山和平條約第
             26條之規定,與日本簽訂了『台北條約』,而條約內容,並沒有
             提及廢除「馬關條約」這件事;更何況,在舊金山和平條約第21
             條,已經明列戰後中國應該得到的好處,其中並沒有台灣與澎
             湖。

四、 國際法反對片面廢止日清「馬關條約」的效力
         A. 1941年12月9日,中國在重慶宣布對日戰爭並廢止「馬關條約,
              以及附隨於它的其他協定」。
              1. 1958年11月英國外交事務次長(the British Under-Secretary
                   of State for Foreign Affairs)馬奎斯 ( The Marquess of
                   Lansdowne ) 否認中國廢止馬關條約的有效性,並公開發表:
                  「依據國際法,一個國家是不能僅以片面的廢止行為而重新取
                   得其已經由條約而讓與的領土主權。因此中國不能,也沒有在
                   1941年的片面廢約後,便取得那些領土的權利。」
         B維也納條約法公約(Vienna Convention on the Law of Treaty)
              第43條【獨立由條約國際法所加諸的義務Obligations imposed
              by international law independently of treaty】:
              「由於適用現行公約或條約的規定,不論是條約的年效終止或廢
              除,訂約一方的退出,或者是執行的停止,無論如何都不能減低
              任何國家的責任,而去滿足在國際法下應受約束的義務國。」

五、二戰期間的1943年12月1日,中、美、英三國元首發表【開羅宣言
        the Cairo Declaration】聲明,指出中國被日本竊佔領土,必須歸還
        給中華民國。1945年7月26日的【波次坦宣言the Postdam
        Proclamation】則確認開羅宣言的實現。

六、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宣佈無條件接受「波次坦宣言」,向美國
        盟軍投降。
         1. 1950年8月24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周恩來致電美國指出:「具雙
              方約束力的國際協定,而此協定也受到美國政府的保證及遵
              守」。
         2. 開羅宣言是屬於維也納條約法公約第二條的國際協定
             (international agreement),而事實是,開羅宣言已被列入美國
             的國際協定(U.S. Treaties and Other International
             Agreements)中,問題是,該宣言或許被中、美、英三國認定,
             但是,並沒有被國際間其他國家所承認,正確的說,並不是法律
             文件:因為,由戰後的51國所簽訂的「舊金山和平條約」沒有採
             納(48國家國會認可),可以明確得到證明,在法律層面來說,
             「宣言」只是一種對未來的「主張」或稱為「意圖聲明statement
             of intent」。
         3. 以國際法院之見解檢視1943年開羅宣言與1945年波茲坦宣言‧則
             該二文件不但非以法律文件形式做成,所載內容也不明確‧更重要者
             乃往後美英兩國,在相關闡釋聲明中均明白否認有任何主觀意
             願,使該等文件發生法律效力。
         4. 1955年英國外相愛登爵士(Sir Anthony Eden)以書面答詢表
             示:
開羅宣言僅是「意向聲明書(the Cairo Declaration was a
             statement of intention)」

         5. 1958年英國外交部再度回答下議院相關問題時,再次表示:經波次
             坦宣言確認之開羅宣言僅是共同意願聲明
(the Cairo Peclaration
             which was reaffirmed by the Potsdam Deelaration,was merely a
             statement of common purpose)

         6. 美國則於1950年12月27日表示:
             在美國政府觀點,1943年的開羅宣言宣稱其目的在將滿州、福爾
             摩沙、澎湖歸還中華民國,該宣言與其他戰時宣言相同,如雅爾
             達與波次坦宣言一樣應根據往後考量一切相關因素的最終和平解
             決條約之規定來處理。

             (the Cairo Declaration of 1943 stated the purpose to restore
             "Manchuria、Formosa and the Pescadores to the Republic of
             china".the Declaration, like other wartime declaration such as
             those of Yalta and Potsdam,was in the opinion of the United
             States Government subject to any final pcace settlement where
             all relerant facturs should be considerent )
         7. 1945年9月2日,日本投降書中【Japanese Instrument of
             Surrender】,日本表明接受「波次坦宣言」,但是,並沒有設定
             台灣、澎湖主權的移轉日,也沒有任何條款提及台、澎主權移轉
             的事項,因此,同盟國否認了「波次坦宣言」的約束力,因為該
             宣言使用的文字並不確定,足以排除其法律責任的效力

七、1945年10月25日中華民國宣佈為「臺灣光復節」,1946年1月12日
        行政院以「節參字第0397號訓令」,強迫台灣人民一律恢復中華民
        國國籍。

         1. 1946年3月、8月英國外交部分別致函中華民國外交部:
             「關於台灣島之移轉中國乙事,英國政府仍應按照1943年12月1
             日,「開羅宣言」同盟國該項宣言之意見,不能將台灣主權由日
             本轉移中國,應等日後,與日本訂立和平條約或其他外交手續才
             可以,因此,台灣雖已經由中華民國佔領,英國政府欠難同意台
             灣人民業已恢復中華民國國籍」。

         2. 1946年9月,美國國務院致中華民國政府備忘錄,表明與英國立
             場完全一致。

         3. 事實上,中華民國成立於1912年,當年台灣為日本領土,1929
             年2月,中華民國公佈「國籍法」,當年效力依然不及台灣,
             1945年中華民國宣佈「併吞」台灣,惟中華民國國民大會始終沒
             有通過領土擴張及於台灣、澎湖,1946年將台灣人民變成中華民
             國國民,沒有法源,也是鬧劇一場。

         4. 依據1907年海牙第四公約,中華民國佔領軍在台灣,如欲改變台
             灣人民國籍,至少應該給予台灣人民依國際法所規定一年「思考
             期」或稱「猶豫期」,同時,將日本人強制遣送回日本本土,還
             限定攜帶財產,並將私人財物沒收,依法無據,都是屬於「戰爭
             罪」的強盜犯罪行為,中華民國高官都犯了戰爭罪。

         5. 1945年10月25日正確的說法應該是:「台灣、澎湖開始處於交
             戰國軍事佔領日」,絕非所謂「臺灣光復節」。

         6. 根據海牙第四公約第42條與美國陸軍戰場手冊彙編,第6章第1節
             第351、352條說明:佔領範圍僅及於此當局建立與實際控制的區
             域。
         7. 中華民國佔領軍可以在台灣佔領區行使「暫時性」的管轄與統治
             權,也就是被允許在佔領控制區內升起中華民國佔領軍的國旗或
             旗幟。

         8. 美日太平洋戰爭期間,所有對台灣的攻打軍事行動都是美軍單獨
             所為,對台灣來說,顯然美國是台灣的征服者,也是主要佔領權
             國(principal occupying power),美國麥帥戰後,以一般命令第
             一號指派蔣介石集團以次要佔領權國(subordinate occupying
             power)身分來台灣,執行處理台灣地區日本的投降與佔領事
             宜。

         9. 台灣地區於1945年10月25日舉行日軍受降典禮以後,日後在台
             灣地區舉行的升旗典禮時,理應先把主要佔領權國美國的國旗先
             升上去,再把次要佔領權國的中華民國國旗置放於美國國旗下
             方,才是符合國際法的規範,至於中華民國國旗要單獨升起時,
             應該只是安排在中華民國軍隊駐紮的營區而已。

         10. 中華民國佔領軍在台灣佔領地區行政時,凡是渋及台灣地區永久
             性之政策,基本上,依國際法規定要讓台灣本地人充分參與。例
             如,在舊金山和平條約裡台灣割讓以前,日本語是台灣地區的語
             言。

         11. 在交戰國佔領期間,佔領當局不可以任意改變日本台灣地區居民
             的國籍與語言甚至於要求日本台灣人民當兵,這些都渋及違反海
             牙第四公約第45條與美國陸軍戰場手冊彙編第359條:「禁止強
             迫佔領的住民去宣誓效忠敵對國」,因為事實上,在美日戰爭期
             間,日本台灣與中國是正式的敵對國,這事毫無疑問。

         12. 美國國防部1945年,機密文件透露,美國當年因為戰後軍力的
             安排與考慮台灣地區居民大都是華裔血統,而派蔣氏集團代替美
             軍佔領台灣,卻沒有料到中華民國軍隊沒有依照國際法規定,等
             候戰後和平條約的簽定與生效,立刻以古代中國的「佔地為王」
             姿態「併吞台灣」。

         13. 在日軍受降典禮當天,中華民國立刻違法宣佈「台灣主權移轉給
             中國」,也就是所謂「臺灣光復節」,一切錯誤從這一天開始,
             台灣上空只有飄揚著中華民國國旗,而主要佔領權國美國國旗從
             此竟然憑空失去蹤影,這是非常嚴重的失疏,當年的美國麥帥和
             美國國防部要負全部責任。

八、1947年2月28日,中華民國在台灣佔領軍,為了長期霸佔台灣,製造
        其統治台灣虛假合理性,發動屠殺台灣菁英份子,根據事後1962
        年,當年省警務處長回覆質詢表示:「戶口普查有戶口,而查無其
        人者共十二萬六千人」,可見其慘烈。緊接著連續五年的「白色恐
        怖」統治,受害人高達九萬餘人,直接受害者達三萬餘人。

         1. 根據統計資料,中華民國當年撤退至台灣的軍隊人數大約50萬
             人,不包括1948年的九萬八千五百八十人,1949年的三十萬三千
             七百零七人,另外1950年的八萬一千零八十七人。

九、1947年10月3日,:香港華商報報導「美國在台設立海空軍基地,將
        與台灣賢達合作託管事宜」,該報導描述美國領事館新聞處主任
        說,台灣在理論上仍然屬於麥克阿瑟將軍管轄,美國願意讓台灣人
        有機會「決定台灣人將屬於哪一個國家的意願」,該報又說,如果
        台灣人民要求美國幫助並願意與中國脫離關係,在美國委託中華民
        國政權之下,美國將有權決定委託期限的長短,同時,美國將盡其
        所能來幫助,台灣恢復期原來的經濟狀況,南京政府崩潰以後,美
        國將立刻釋放與228有關政治犯,並取消強迫徵兵制。

         1. 1948年12月29日,中華民國行政院舉行第三十二次政務會,違
             反國際法通過任命陳誠擔任佔領中的台灣省主席,並將台灣改組
             為台灣省政府。

         2. 1949年1月5日,陳誠在台北就職說:「˙˙使台灣成為一個復興中
             華民族的堡壘,來擔負復興中華民族的使命。」蔣介石特別於1月
             13日去電陳誠:「台灣在對日和約未成立前,不過為我國一託管
             地帶性質何能明言圍剿共最後之堡壘與民族復興之基地。」


十、1949年1月19日,路透社南京電:「鑒於南京政府一部分遷往台灣,
        美國向中國國民黨警告,在對日本和平條約簽約之前,美國根據開
        羅協定,盟軍總部對台灣仍負有任務,故南京可遷都廣州,不能遷
        都台灣」。

         1. 1949年1月22日,合眾社台北電:「蔣介石如果前來台灣逃避中
             共報復,或在台設立流亡政府,那麼蔣氏將在非正式屬於中國領
             土上進行活動。」。根據1943年的「開羅宣言,中國對於台灣僅
             有實際管轄權,而非真正合法的統治權,有待對日和約簽定之
             後。」

         2. 1949年2月14日,美國駐華大使參事Mr. Livington T. Merchant 奉
             國務卿愛奇孫之命,前往台灣執行(NSC-3712號)命令,而於3
             月23日電告愛奇孫稱:「欲使台灣免入共產黨之掌握,唯有向聯
             合國要求託管台灣,請加以考慮。」。外傳蔣介石有計畫逃亡日
             本。


十一、1949年6月15日,中華民國在台灣佔領軍發行新台幣,以一元新台
        幣形同搶奪,換取台灣舊台幣四萬元,將台灣人民所有財富掠奪殆
        盡,引起全台社會人心恐慌不已。

         1. 1949年6月18日,蔣經國的日記記載:「蔣介石對蔣經國說
             『英、美恐我不能固守台灣,˙˙使其太平洋海島防線發生缺口,亟
             謀由我交還美國管理˙˙』」(蔣經國先生全集,第一冊第446
             頁)。

         2. 1949年6月20日,蔣經國日記記載:父親接獲我駐東京代表團來
             電報告,略稱「盟軍總部對於台灣軍事頗為憂慮,並有將我移交
             盟國或聯合國戰管之擬議」。父親極為憂慮,立即覆電,請該團
             負責人就此事與麥克阿瑟將軍詳談。(蔣經國先生全集)第一冊
             第447頁。

         3. 1949年6月23日,美國國務院政策計畫處主任(GEORGE F.
             KENNAN the Director of the Policy Planning Staff)向國務院提
             出PPS 53號意見報告(U.S. Policy Toward Formosa and the
             Pescadores)美國對台灣澎湖群島的政策:『要使台灣澎湖群島
             免於被共產黨佔據,並與中國絕緣,須先排除國民政府在台灣之
             統治管轄,代以暫時國際性或美國之管轄,使台灣居民有自由投
             票決定自己歸屬的權利。』

         4. 1949年8月5日,對於蔣介石違反國際法大量移民盤據台灣情勢,
             美國國務院發表『美國與中國之關係』白皮書,對國府深表失
             望。


十二、1949年10月1日,中國共產黨在北京武裝政變成功,殲滅中華民

        國,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中華民國幸運未被捕的高級官員竄逃,
        至仍然被蔣介石受委託佔領中的台灣,中華民國於該年十二月宣佈
        「遷都」台北,國際法上稱呼離開自己領土的中華民國為「流亡政
        府」。

         1. 1949年12月15日,美國強力要求下,中華民國行政院改組台灣
             省政府,陳誠辭去省主席職務,由吳國禎接任省主席兼任保安司
             令,23位省府委員中國即佔17位,特別任命台灣人蔣渭水為民政
             廳長。

         2. 1949年12月23日,美國國務院在「福爾摩沙地位政策資訊」中
             特別指示第28號:「台灣的最終地位應由對日本的和平條約決
             定」。


十三、流亡政府與流亡政權的概念

         1. 以下談談流亡政府與流亡政權的基本概念basic concepts,蒙特
             為多公約所認定的國家要素:人民、領土、政府和外交權。可是
             中華民國流亡政府與流亡政權所在的台灣領土欠缺「所有權
             狀」,不可能成為國家,因此,不論是使用「中華民國」或「台
             灣」都無法進入國際社會或聯合國,這是無庸置疑。

         2. 依照海牙第四公約規定,日本戰敗投降後,1945年10月25日是
             台灣、澎湖地區軍事佔領的開始,絕不是中華民國所宣佈的「臺
             灣光復節」。那一天,美國或日本並沒有將台灣「領土主權」過
             戶給中華民國,當時,台灣仍是日本的正式合法領土,當時,蔣
             介石接受美國麥克阿瑟將軍一般命令第一號命令,代表盟軍來台
             灣接受日軍投降,台灣屬於被蔣氏軍事佔領的「暫時狀態」。

         3. 不幸,1949年10月1日中國共產黨武裝政變成功,中華民國未被
             捕殘餘高官逃難,當時處於下野的蔣介石仍軍事佔領台灣、澎
             湖,中華民國逃難而違法宣佈政府遷移至台灣,如此,不在自己
             領土上的政府,是國際法所稱的「流亡政府」與「流亡政權」。

         4. 美日太平洋戰後簽署舊金山和平條約,台灣、澎湖渋及「軍事佔
             領」與「割讓問題」,國際法規定:「軍事佔領不移轉主權」,
             是故,以色列佔領加薩走廊三十八年後,在國際法的「佔領不移
             轉主權」規定中自動撤離,再者,至於領土割讓問題,在舊金山
             和平條約中,台灣、澎湖並沒有「過戶」給中華民國,在國際法
             上以色列對加薩走廊不能主張「時效原則」,當然,中華民國也
             不能對台灣主張「時效原則」而獲得台灣領土主權,這是國際間
             所認定的,因為台灣當年並不是無人居住的島嶼。

         5. 雖然「中華民國流亡政府」有效統治台灣,並不能等於擁有「台
             灣主權」,台灣主權一直是自「馬關條約」後由日本天皇所擁
             有,對台灣島內人民而言,只有「國民主權popular
             sovereignty」的體現,是台灣人民主體意識的表達,這方面台灣
             人爭取的非常成功,是國際間的典範,我們從來不懷疑這方面的
             「台灣國民主權」已經獨立,可是,台灣所欠缺的是「國家主權
             state sovereignty」,因此,我們必須坦白承認,前美國務卿包爾
             說的對:「台灣不是享有主權獨立的國家」。

         6. 「流亡政府」的政體或政權是不可能就地合法,否則整個國際社
             會就亂套了,修改流亡政府的憲法不會使台灣變成國家,因為中
             華民國永遠缺少「領土和人民」,在1946年1月12日,當時日本
             台灣還處於「交戰國佔領」時期,甚至舊金山和平條約都還沒有
             簽署,中華民國沒有給日本台灣人思考期,就直接宣布強迫日本
             台灣人民集體歸化為中華民國國籍,這種宣告嚴重違反國際法,
             美國與英國當即三度抗議並表示欠難同意,就如同蘇聯不可以在
             進入阿富汗後,擅自將當地人民集體宣告歸化為蘇聯國籍一樣,
             是不符合國際法規範。

         7. 以美國立場而言,1949年中華民國流亡至台灣時,中華民國屬於
             「被承認的流亡政府a recognized government-in-exile」,1971
             年失去代表合法中國政府以後,美國與其斷交就指日可待,1978
             年12月31日底斷交以後,中華民國在台灣則是美國眼中的「未被
             承認的流亡政府a non-recognized government-in-exile」,「中華
             民國在台灣」現在只剩下當年的「次要佔領權subordinate
             occupying power」身分。

         8. 對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而言,並不是「一邊一國」,而是
             「一個合法國家與一個流亡政府」才是正確的事實,所以美國堅
             持的「一個中國政策」是正確的,但是台灣是台灣,中國是中
             國,台灣不是中國。

         9. 最近有人提出:「中華民國軍事佔領台灣以後,雖然失去原來領
             土,變成流亡政府,可是經過政黨輪替與政治民主化以後,經由
             全體台灣人民選出合法的政府,行使獨立的主權,自動將流亡政
             府轉變成台灣政府,台灣已經成為主權獨立的國家。」這種說
             法,經不起國際社會與國際法考驗,作為內部鼓舞士氣可以,麻
             醉自己還行,長久下來會把台灣人的建國思想破壞無餘,非常危
             險,「流亡政府」唯有回到原來執政的領土上,才能夠消除「流
             亡政府」的身分,這只是個基本國際法常識,因為「中華民國在
             台灣」將永遠沒有合法領土也沒有合法人民。


十四、美日太平洋戰後亞洲地區的情勢

         1. 1950年5月28日,美國國務院向菲律賓總統Quirino探詢是否願意
             接納蔣介石與其高級人員至菲律賓避難,菲國總統表示只願給予
             一周時間。

         2. 1950年5月30日,美國主管亞太事務的助理國務卿Dean Rusk,
             表示台灣問題局勢已經很嚴重,唯有蔣介石自行向聯合國提出託
             管台灣之案,由美國給予贊同,並以軍事武力協防。

         3. 1950年6月25日,北朝鮮軍隊越過38度線侵略南韓,朝鮮戰爭爆
             發。


十五、台灣地位未定論

         1. 1950年6月25日朝鮮戰爭爆發後,27日美國總統杜魯門宣佈:
             「台灣地位未定」,並派遣第七艦隊防衛台灣、澎湖不受攻擊。
             聲明內容為:

             「福爾摩沙未來地位的決定,必須等到太平洋安全恢復後或者由聯
             合國考慮而解決。」

         2. 美國此舉固然因為戰後和平條約尚未簽署,主要在於防止台灣落
             入共產黨手中,台灣當年仍然處於美國「主要佔領權」國,委託
             中華民國「次要佔領權」國佔領管轄中。

         3. 1950年7月28日,倫敦時報發表26日英國外交部官員Kenneth
             Younger書面聲明:『英國政府在法律上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為
             中國之合法政府,˙˙˙台灣在法律上仍為日本領土,故無所謂台灣
             政府,日本投降後當時之中國政府,是經盟國同意,取得台灣之
             臨時治理管轄權,但仍須等待和約對台灣地位做最後之決定。』

         4. 1950年7月28日,美國駐英大使,向英國外相探詢英國政府對長
             期處理日本台灣之意見,雙方結論:『美國雖然認為開羅宣言、
             波次坦宣言都可以在長期方案中加以研究,但日本台灣人民對於
             歸屬中國之意向,亦應考量,不能以開羅宣言為處理台灣之定
             案。而處理日本台灣之方案有(一)交還日本(二)交給中國
             (三)聯合國託管(四)獨立(五)日本台灣公民投票,均可以
             研究,但必須在朝鮮戰爭以後,视當時太平洋情勢如何再做選
             擇,而其方法則必須和平。』

         5. 「台灣地位未定論」發表後,引起1950年10月1日已經建國的中
             華人民共和國抗議,總理周恩來派遣以伍修權為首,喬冠華為顧
             問的九人代表團赴聯合國辯論,1950年11月30日經聯合國表決,
             否決中國指控,「美國侵略中國的台灣」,自此「台灣不屬中
             國」已經明確,日後,中國與他國建交皆以要求對方承認「台灣
             是中國一部分」當作條件,但是主要國家仍然堅持「台灣不是中
             國一部分」,中國未能得逞。

         6. 1950年11月28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代表伍修權,以錯誤理由辯
             解「台灣是中國一部分」其內容如下:

             「當中國政府接受日本在台灣武裝部隊的投降,並在台灣建立主
             權,台灣不僅在法律上(de jure)且在事實上(de facto)成為
             中國歷史上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並自1945年後一直享有同樣地
             位。因此,從1945年到1950年6月27日的過去五年中,從未有人
             對台灣在法律上和事實上,均屬中國歷史上領土不可分割之一部
             分提出質疑,我們必須注意的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對台灣、澎湖
             聲稱其主權,乃是基於以國民黨政府的法律繼承者地位,而國民
             黨政府已經從1945年10月25日,依據佔領原則確定其在台灣的權
             利。」。

         7. 這是何其荒唐的「台灣屬於中國一部分」的論述,其一:當年戰
             後尚未簽署和平條約,何來法律上與事實上之論述?佔領就是佔
             領,與主權歸屬尚且無關。其二:海牙第四公約第四十二條:
             「佔領範圍只及於佔領者建立與實際控制的範圍」,「軍事佔領
             不是併吞」,「佔領不移轉主權」是國際法中明文規定,是鐵
             則,既然承認台灣被國民黨「佔領」,台灣主權就不可能移轉,
             因此,台灣歸屬,何庸再論。

         8. 1950年12月8日美國總統杜魯門與英國首相愛德禮聯合聲明:
             「我們同意對台灣的爭執應該以和平方法解決,並且要以確保台
             灣人民利益的方式,以維護太平洋的和平與安全。」顯示和平條
             約未簽署前,台灣並沒有歸屬中國,條約簽署後台灣也不屬於中
             國。


十六、1951年9月8日與日本戰爭有關國家,共有51國聚集簽署「舊金山
         和平條約」,48國國會通過。其中渋及台灣部分共有五條:

         1. 第二b條:日本政府放棄台灣、澎湖管轄權,但是沒有指定「收受
             國」。

         2. 第四b條:美國軍事政府對台灣、澎湖有支配與處分權。
         3. 第二十一條:中國戰後應得的優惠與措施內容。但是沒有包括台
             灣、澎湖在內。

         4. 第二十三條:確認美國是「主要佔領權」國。
         5. 第二十六條:日本可以單獨與未被邀請簽署和平條約的國家,另
             外簽署和平條約,但是其條件內容不得超越「舊金山和平條約」
             的規定。

         6. 因為中國的合法代表權有爭議,所以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
             都未被邀請簽署,因此蘇聯也沒有簽署,該條約生效日為1952年
             4月28日。

         7. 日本地方法院遵照「舊金山和平條約」規定,自1952年2月開
             始,替日本台灣居民除去日本國籍身分,明顯可見中華民國早在
             1946年強制將日本台灣居民歸化為中華民國國籍的荒謬與無效。


十七、日本與中華民國戰後的處理

         1. 1952年4月28日舊金山和平條約生效後,沒有領土被割讓問題的
             日本本土,立刻恢復主權,而被「放棄管轄權」的日本台灣領
             土,則被美日戰爭的「征服者」美國「暫時」佔領 ,進入「友善
             期佔領」時期。

         2. 1952年4月28日以舊金山和平條約為母約,日本與流亡中的「中
             華民國」在台北簽署「台北條約」。

         3. 條約第二條僅照舊金山條約所定「日本政府放棄台灣、澎湖管轄
             權」,並沒有將台灣主權移轉給中華民國情事發生。

         4. 在交換公文第一號,同時聲明條約的適用範圍:「限定於中華民
             國政府現在佔領管轄,以及日後管轄的一切領域」,金門與馬祖
             並非因戰爭而被管轄,因此排除在外。

         5. 法理上,金門、馬祖是中華民國領土,但是台灣、澎湖仍屬於中
             華民國因為美日太平洋戰後的佔領區。


十八、美國與流亡的中華民國和平條約後的處理

         1. 1951年8月與菲律賓簽定『美非共同防禦條約』。
         2. 1951年9月完成澳洲與日本的『美澳新安公約』及『美日安保條
             約』。

         3. 1953年8月7日簽定『美韓協防條約』。
         4. 1954年12月2日,由葉公超與杜勒斯代表中(流亡中)與美簽署
             以西太平洋為目的之協定『中美共同防禦條約』,但是條約排除
             舊金山和平條約內美國「非主要佔領權」國的金門與馬祖。


十九、舊金山和平條約後主要國家的反應

         1. 1953年2月加拿大外交部長雷斯特皮爾森Lester B. Pearson回答
             議員質詢時說:「台灣的最終歸屬,應留待將來討論,˙˙屆時,必
             須優先考慮的是台灣住民的願望。」。

         2. 1955年2月4日,英國外相安東尼˙愛登(Anthony Eden)發表聲
             明:

             『英國政府觀點,台灣和澎湖在法律上(de jure)領土主權是尚未
             確定(uncertai n)或未決定(undetermined)』。

         3. 1958年英國外交部公開答覆:「經過波次坦宣言確認的開羅宣言
             僅是一種意向聲明(was merely a statement of common
             purpose)」。

         4. 1964年法國總統喬治˙龐畢杜(Georges Pompidon)公開說明台
             灣法律地位:「福爾摩沙從日本政府放棄管轄權出來,法律上並
             沒有指定歸屬於任何國家˙˙˙將來必須把福爾摩沙人民的意願列入
             考量」。

         5. 1964年2月29日,日本國務大臣池田在眾議院表示:「日本對聯
             合國表示放棄台、澎管轄權,客觀上,聯合國對台、澎歸屬尚未
             有所確定。」

         6. 1966年英國駐聯合國代表團,在支持中華人民共和國代表中國席
             次時宣佈:「福爾摩沙島的主權仍未決定,在英國的觀點,由誰
             代表福爾摩沙參與聯合國也同時未決定。」

         7. 1971年10月25日,聯合國大會以第2758號決議文,承認中華人
             民共和國應代表中國合法政府,參加聯合國,已成為流亡政府的
             中華民國因此被聯合國驅逐。


二十、探討舊金山和平條約對台灣的處理

         1. 舊金山和平條約簽署以前,有許多的「政治宣言或條款」會被當
             然考慮,討論戰後各國要如何收拾戰後殘局,畢竟,戰後的「和
             平條約」才是所有參戰國的「最終決定」,因此,舊金山和平條
             約的重要性自然不在話下,每次文章中談論時,總有非常少數的
             讀者質疑,該合約第四b條的中文翻譯與解釋,尤其,有時候為了
             配合其他文章論述時,因地制宜的引用,也引發相同人士的疑
             問,因此,為了沒有必要的爭論,再清楚地而且專門說明。

         2. 舊金山和平條約第四b條原文昰:
             Article 4
                b. Japan recognizes the validity of dispositions of property of
                 Japan and Japanese nationals made by or pursuant to
                 directives of the United States Military Government in any of
                 the areas referred to in Articles 2 and 3.

                b. 日本承認前述 “第 2 條” 與 “第 3 條” 中「美國軍事政府」對日
                 本與日本國民、財產處分和支配的有效性。


二十一、探討軍事佔領與主權

         1. 軍事佔領根據美國William E. Birkhimer於1914年出版「軍事政府
             與戒嚴法」中,第33頁對「軍事佔領」的解釋是::「在實際上,
             當佔領者全盤控制,而排除原有的一般政府時,此為軍事佔
             領。」而在美國陸軍戰場手冊,第六章351條說明:「土地實際
             上被敵軍組織所控制」,換句話說,無論是否遭受抵抗,入侵者
             成功的用自己的權利,來代替正在運作的合法政府,稱為軍事佔
             領。

         2. 1907年的海牙公約第四42條:「佔領範圍只及於佔領者建立與實
             際控制的範圍」。軍事佔領並不是「併吞」,是國際法的鐵則。
             以美國而言,此觀念在十九世紀初期就被接受與執行,為了管理
             並維持軍事佔領下的領土秩序,就必須設立「軍事政府」,以利
             行政、司法、 立法之進行,在美國就是「美國軍事政府」
             (USMG)。

         3. 1866年美國最高法院針對Ex Parte Milligan一案,判決指出:
             「軍事政府是在美國領土外的外國地方戰爭時執行,或是,針對
             叛徒在國內發生內戰時執行。」軍事佔領只是一種「暫時狀
             態」,和平條約簽訂後,不表示軍事政府不存在,而是必須等到
             當地平民政府成立後才解散。


二十二、以實際戰爭為例

         1. 加利佛尼亞原屬墨西哥,1846年4月25日美墨發生衝突,美國國
             會於5月13日正式向墨國宣戰,1847年8月1日美國佔領加利佛尼
             亞,1848年2月2日兩國簽訂了1848年7月4日生效的Guadalupe
             Hidalgo 和平條約。

         2. 其中條約第五條將加利佛尼亞割讓給美國,條約生效後,加利佛
             尼亞平民政府成立前,發生稅務糾紛,問題癥結點是「和平條約
             生效後,是否表示美國軍事政府自動結束?」答案顯然是:「否
             定的」。

         3. 在1850年美國最高法院對Fleming v. Page 案,作出判決:「美
             軍雖佔領該區域,但是『佔領不移轉主權』是國際法理。」這告
             訴大家:「在佔領中的區域形成獨立關稅區」。

         4. 在1853年美國最高法院對Cross v. Harrison 案判決指出:「加利
             佛尼亞的軍事政府是因為管理上的需要和目的所建立的,所以不
             因為和平條約生效而消失,應是持續存在,直到國會擬訂相關法
             案,為這領土建立一般平民政府。」最後USMG在1849年12月20
             日被民政府取代,而加利佛尼亞也在1850年9月9日變成美國第31
             州。

         5. 這個美墨戰爭實例是否與1895年日清馬關條約,大清帝國戰敗將
             台灣割讓給日本有多神似的地方?如果墨西哥不能將Guadalupe
             Hidalgo 條約廢棄,那麼中國又如何能事後片面廢棄「日清馬關條
             約」?


二十三、再以美國與西班牙戰爭為例

         1. 1898年2月15日美國與西班牙發生衝突,美國國會於4月22日向
             西班牙正式宣戰,雙方戰爭慘烈,美國於同年8月12日攻佔波多
             黎各,隨後在12月10日簽署1899年4月11日生效的巴黎和平條
             約。

         2. 根據和平條約第二條將波多黎各割讓給美國,隨後美國國會於
             1900年5月1日通過Foraker Act法案,提供波多黎各民政府法源,
             取代了「美國軍事政府」的管轄,變成美國海外未合併領土,擁
             有自己的憲法和國會。1917年三月美國國會通過法案,把波多黎
             各島民集體歸化為美國公民。從這個地方可以看出「割讓」可
             分:「因征服而割讓」及「因條約而割讓」。

         3. 古巴原屬於西班牙,1898年2月15日兩國衝突,美國會於4月22
             日宣戰,隨後於7月17日佔領古巴,戰爭結束後,兩國於12月10
             日簽署,1899年4月11日生效的巴黎和平條約。

         4. 西班牙將古巴割讓出來,但是沒有指定「收受國」,跟台灣在舊
             金山和平條約的情形相同,但是,美國是「主要佔領權」國,
             「握有」古巴的「主要佔領權」,換言之,美國「握有」古巴
             「領土主權」。

         5. 西班牙隨後退出古巴,美國軍事政府在古巴的地位顯然只是軍事
             佔領,古巴的領土主權是戰爭法中的「懸空割讓」。

         6. 美國最高法院在1901年有兩個判例討論到古巴,分別是Neely v.
             Henkel 與 Downes v. Bidwell 案高院指出:「美國與西班牙停戰
             並簽署巴黎條約後,美國視古巴為被征服地區;就美國與古巴的
             關係而言,基於古巴人民的福祉,美國只是古巴的管理者,古巴
             居民才是將來的所有人,如果透過自主行動建立穩定政府後,美
             國將歸還古巴的管轄權。」古巴共和國民政府於1902年5月20日
             開始運行,「美國軍事政府」隨即退出古巴。


二十四、美日太平洋戰爭後遺留台灣問題

         1. 美日太平洋戰爭,美國打敗日本毫無疑異,美國是「主要佔領
             權」國,「握有」台灣領土佔領權,是國際法所承認,美國委託
             蔣介石來台灣,只是代理關係,「佔領不能移轉主權」是國際法
             鐵則。

         2. 從以上三個戰爭例子,可以發現美國對台灣還少了一個步驟,那
             就是「美國軍事政府」在美日戰後68年,還沒有任何退出台灣的
             文件發布。這是美國國務院、國防部故意欺騙美國國會,或者是
             無心的錯誤,有待美國釐清

         3. 美國政府對管轄下的台灣,採取「模糊策略、清晰利益」的政
             策,多年來,台灣地位紛紛擾擾,從中國國民黨蔣介石代替美
             軍,在美日太平洋戰爭以後佔領台灣,台灣在國際間不被承認的
             事實,再加上中國對台灣地位的錯誤認知,更是增加台灣地位的
             複雜性。

         4. 事實上,台灣國際地位困擾其主要原因來自「一個中國政策」,
             其中,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糾纏不清是主因,美國為了
             亞太地區的軍事穩定和自身利益,採取對台灣地位的「隱藏性策
             略」,這些都是造成台灣國際地位糢糊的主要原因。


二十五、戰爭法的政治與法律問題

         1. 國際間的戰爭似乎無法避免,因為無法避免,所以才會有「戰爭
             法」的制定,用以規範交戰國的行為,特別是對非戰鬥團體的保
             護及平民的免於受害,有些國家都有數千年的歷史,對於戰爭後
             的許多事務處理,還停留在一八二零年拿破崙時代的「併吞」
             (annexation),或者是「佔地為王」,像最近有作戰經驗的阿
             富汗、伊拉克等包括中國在內,根本對現代文明國家所定的「戰
             爭法」、「佔領法」或「戰時民政治理體系」(或稱軍事政府)
             為何物?沒有觀念,對佔領的美軍採取恐怖行動,希望早日將美
             軍趕離自己的國家,其實剛好相反,只要當地成立「民政府(civil
             government)」恢復社會良好秩序,美軍必然自動離開,因為有
             「戰爭法」的規範。

         2. 交戰國在作戰以後,一方投降或者要求停戰,雙方停火至和平條
             約簽署前,如果有發生領土的佔領情況,稱為「交戰國佔領」
             (belligerent occupation),這時候的佔領區被稱為「獨立關稅
             區」(independent customs territory),和平條約簽署後稱為
             「善意佔領期」(friendly occupation),也是「軍事政府之民治
             理體系」(civil affairs administration of a military
             government),同時,對於佔領事宜無論哪一階段,都可以委託
             他國代為行使佔領任務管理,有關民治理體系之建立,美國國防
             部陸軍總署已經彙編成書FM 41-10。

         3. 美國一旦在海外發生戰爭時,獨立的「美國軍事政府」
             (USMG)立刻啟動,啟動後,如果要結束,必須有正式的文件
             宣佈或由美國總統佈達,值得注意的,是美國至今尚未宣佈結束
             美日戰後台灣的美國軍事政府佔領,當然結束軍事佔領不單是戰
             爭問題,也是政治問題;美國的戰爭法彙編是包含佔領法在內,
             1940年10月1日,由美國國防部陸軍總署首次出版,通稱為FM
             27-10(US Army Field Manual FM 27-10)。這是美國總統或司
             法部等各界,處理或引述因戰爭帶來的各種解決方法的依據,當
             然「最高法院判決」或「戰爭習慣法」也常被討論。

         4. 國際法是包含有戰爭法,是國際間所有國家都必須遵守的法律,
             戰爭法的主要來源有三:

             a. 公約或條約。如1907年的海牙第四公約,1949年的日內瓦公
                 約,國際紅十字會總會規章的人道主義章節等,其原始學術基
                 礎是來自:「論戰爭與和平」(On the Law of War and
                 Peace)作者Grotius於1625年出版,與「國家法」(the law
                 of nations)作者 Vattel於1758年出版。

             b. 戰爭慣例。有些戰爭法雖然沒有正式以條文形式列入公約或條
                 款,這種不成文的法律規定、傳統法或者慣例法,能透過各國
                 的法律慣例制訂,由公認的國際法學者明確定義,這類的條約
                 被美國大法官引述或最高法院引用,制定成法條。戰爭的傳統
                 法與慣例法可比擬為英美的不成文法。

             c. 國與他國的大法官解釋文,最高法院判決,或者聯邦法院因戰
                 爭行為所產生的判例。


二十六、美國對割讓區領土的觀念(日本台灣不是割讓區,是佔領區。)

         1. 美國第一個因為買賣條約而割讓,在1803年所獲得的領土
             Louisiana
 Purchase,是從法國手上得到的,代價是美金一千五百
             萬,從一八零三年至一八九七年間,美國陸陸續續獲得許多割讓
             區,經過重新分割後成為美國的新州,這些領土都經美國國會同
             意,成為美國聯邦政府下的「政治地位確定」之「合併領土」。

         2. 1898年美國與西班牙戰後,根據巴黎和約,西班牙割讓波多黎
             各、菲律賓、古巴及關島交給美國軍事政府先接收與管理,這些
             地區都是島嶼或群島,島民的語言、文化、歷史及風俗習慣與美
             國人截然不同,因此美國最高法院依據美國憲法第四條第三項,
             將被美國征服的地區定義而創設「未合併領土」
             (Unincorporated Territory),同時將其置放於美國憲法中之
             「列島區第一類的海外領土」,因為有的「列島」沒有美國國會
             授權制定基本法(憲法),所以被稱為「未組織」,日本台灣不
             符合「未合併領土」(Unincorporated Territory)定義。

         3. 從戰爭法之佔領法可以得到下列結論,特別對美日太平洋戰爭後
             的台灣問題,美國所故意造成的「模糊性策略」有撥雲見日之
             效:

             a. 佔領不移轉主權。
             b. 佔領軍不得向當地居民實施徵兵制度。
             c. 被佔領區的行政、立法、司法體系繼續運作。
             d. 被佔領區居民有暫時效忠原則(temporary allegiance)。
             e. 被佔領區的領土主權被「主要佔領權」國所握有,還沒有移交
                 給當地平 民政府,因此屬暫定狀態(interim status),故被佔
                 領區的「政治狀態」未達最後狀態。

             f. 被佔領區的管轄軍事政府體制要有正式宣告才結束。
             g. 被佔領區是屬於獨立關稅區。
             h. 「主要佔領權」國可以委託他國執行代理佔領任務。

二十七、佔領權(occupying power)

         1. 按照國際慣例,兩國如果發生衝突,交戰之前必須有「正式宣
             戰」的動作,然後才能進入「戰爭狀態」(State of war),交戰
             期間也有「交戰規則」互相約束,對於交戰國領土一旦被對方控
             制,即屬「佔領」,不是「併吞」(Annexation)。

         2. 成立「軍事政府」管轄佔領區行政、立法與司法的照常運作,交
             戰國之間的人民不是戰鬥主體,因此是受海牙公約、日內瓦公約
             以及國際紅十字會人道主義章程保護,被佔領區的人民應該對佔
             領者「臨時效忠」(Temporary allegiance),換句話說,在「最
             終解決」還沒有完成以前,當地的主權掌控者乃屬「佔領者」,
             就算和平條約簽署、生效也不是「最終解決」,是要等佔領區軍
             事政府「正式移交主權」給當地民政府。

         3. 這種「主權移交」都必然有正式文件,因此,這種佔領區狀態是
             屬於「暫時狀態」(Interim status),沒有時間長短限制,而是
             視情況,由「佔領者」決定。

         4. 1952年4月28日,舊金山和約生效,日本自佔領的美軍手中(日
             本由美軍佔領),因為日本本土沒有牽渋割讓問題,和平條約生
             效日本立刻拿回完整主權。

         5. 同年,日本與美國簽署了「Mutual Security Assistance Pact」,
             讓美軍得以留在日本協助日本防衛,形成日美安全合作的基礎。
             1960年1月19日,日本代表在美國簽署了「Treaty of Mutual
             Cooperation and Security」,也就是現在的「日美安保條約」。
             讓美軍得以有效的執行其任務,美國與日本(韓國‧‧‧‧)簽署的
             SOFA明言「在美軍設施和地方,為了編制、作業、保安、和控
             制,美國得以採取任何必要的措施‧‧‧‧」。


二十八、割讓的種類(Cession)

         1. 百多年來,全世界有許多國家「領土割讓」實例,割讓分成兩
             種:有因征服(Subjugation)而割讓,亦有因條約或買賣而割
             讓。

         2. 先談依照「平時國際法」買賣條約而割讓實例,美國於1803年以
             美金一千五百萬元向法國購買路易斯安那領土(Louisiana
             Territory),1867年以美金七百二十萬元向蘇聯購買阿拉斯加
             (Alaska),1917年以美金二千五百萬元向丹麥購買維京群島
             (Virgin Island),這三個條約買賣割讓實例,都是因為「國與
             國」之間領土買賣,而變更主權擁有者,簡言之,因為國家財產             (Property)買賣形成主權(Sovereignty)移轉。

         3. 再談因為戰爭而導致領土割讓實例,1802年英國與西班牙戰爭
             後,西班牙將翠尼塔島(Trinidad island)割讓給英國,1899年
             美國與西班牙戰爭後,西班牙將菲律賓(Philippines island)、
             關島(Guam)、波多黎哥(Puerto Rico)割讓給美國;第一次
             世界大戰以後,1919年奧地利將布寇維尼亞省(Bukovina
             Province)割讓給羅馬尼亞,德國將攸片城(Eupen city)割讓給
             比利時;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1947年義大利將多得卡尼斯群島
             (Dodecanese islands)割讓給希臘,將雅德里亞群島(Adriatic
             islands)割讓給南斯拉夫,這些領土主權的變更都是因為戰爭而
             發生割讓的實例

         4. 最後談論「懸空割讓」(Limbo cession),懸空割讓是一種「暫
             時狀態」而非「最終結果」,因為沒有指定收受國,所以由戰勝
             國來佔領,由戰勝國的軍事政府「暫時握有」被佔領區的主權,
             最後由佔領國的軍事政府移交主權給當地合法的民政府,日本台
             灣因為已經實施「明治憲法」,變成萬國公法下天皇領土,不屬
             於「懸空割讓」範疇;國際上有三個實例:

             a. 發生在1899年4月11日美西戰後巴黎合約,西班牙放棄古巴,
                 但是沒有指定收受國,因為,美國是對西班牙的戰勝國,所以
                 就由美國佔領古巴,派遣美國總督管轄古巴所有的行政、立
                 法、司法體系,直到1902年5月20日在美國協助下民政府成
                 立,美國軍事政府正式將古巴「主權」移交古巴共和國而退
                 出。

             b. 1947年二次大戰後,軸心國義大利被要求放棄北非的利比亞與
                 索馬利亞,沒有收受國,直接交給美、英、法、蘇四國共管。

             c. 1952年4月28日,美日太平洋戰後「舊金山和平條約」,日本
                 政府放棄台灣管轄權,沒有明白指定收受國(日本天皇沒有割
                 讓台灣給任何國家),針對台灣,美國昰唯一武力攻擊日本而
                 獲得勝利的國家,所以根據國際法,美國是為「主要佔領權」
                 國(Principal occupying power),而被委託來台灣佔領的「蔣
                 介石集團」為「次要佔領權」國(Subordinate occupying
                 power),「次要佔領權」的權力不能超越「主要佔領權」,
                 更不能違反國際法的規定。


二十九、由戰爭史歸納美國「因征服而獲得海外土地」的結論

         1. 領土主權的歷史其來有自,拿破崙時代以後,都是以「征服」為
             主要論述,而所「獲得」的領土主權也是因「征服」而來,但是
             「佔領不能移轉主權」,而且「佔領」絕非「併吞」,「美墨戰
             爭」美國所佔領的地區廣大,但是美墨「和平條約」美國只有
             「獲得」加利佛尼亞,其餘佔領地區,美國在和平條約生效後自
             然退出。

         2. 軍事佔領是分階段的,對領土割讓而言,從對方軍隊投降到和平
             條約生效,此期間稱作「交戰國佔領belligerent occupation」,
             和平條約生效到「主要佔領權」之軍事政府結束,稱作「善意進
             駐佔領friendly occupation」,或稱為「軍事政府民政治理體系
             civil affairs administration of a military government」。

         3. 「主要佔領權」國之軍事政府不是因為和平條約生效而結束,會
             繼續運作到有其他法律上之安排,取而代之,也就是說,對「美
             國軍事政府」來說,必須有美國政府承認的「民政府體系」繼承
             才會宣告結束。

         4. 在美西戰爭期間,對波多黎各、關島、菲律賓、古巴等四個群島
             的軍事攻擊,都是美軍單獨所為,對這四個群島而言,美國是
             「征服者」,也是「因征服而獲得」這四個島的主導權和管轄
             權。

         5. 拿破崙時代過後(1820年或1830年),「因征服而獲得」的領
             土只能夠「佔領」,不能夠以「佔地為王」的「併吞」心態。

         6. 依照日內瓦公約之規定,佔領軍不得向佔領地區人民徵兵,也不
             得未給當地居民「思考期」或稱「猶豫期」將居民改變國籍,或
             者向佔領區大量移民,這些事都屬於「戰爭罪」,沒有追訴時效
             的問題。

         7. 在國際法上,領土主權的「過戶手續」是以條約生效為依據。
         8. 對割讓領土而言,在和平條約中指定「收受國」之用意,是指
             「收受國」有權利在所收受的「割讓領土」建立民政府(civil
             government);在實務上,國際間的和平條約生效以後,甚至多
             年後,割讓領土仍然處於被「主要佔領權」國管轄之下的情形,
             屢見不鮮。

         9. 上述四個島嶼,在尚未脫離美國軍事政府管轄體系時,依據美國
             憲法第一條第八項「共同國防」之規定,其「國防事務」都由美
             國聯邦政府直接且無條件處理。


三十、臺灣光復節的荒謬

         1. 變調的軍事佔領紀念日
             1945年美日太平洋戰爭結束,盟軍兼美軍統帥麥克阿瑟將軍正式
             接受日本投降後,於9月2日發出【一般命令第一號】(General
             Order No.1),要求台灣日軍向蔣介石投降(Formosa shall
             surrender to Generalissimo Chiang Kai-Shek)。

         2. 毫無疑問,這是一種委託代理形式,當時的複代理人「行政長
             官」(the President of Governing Council)是陳儀,「行政長官
             公署與長官」是國際戰爭法中對佔領區的專屬名稱與機構,如同
             「美國軍事政府」職權;陳儀竟然公開違反國際法「佔領不移轉
             主權」鐵則,按照法理,從1945年到1952年簽署舊金山和約應屬
             於「交戰國時期的佔領」(Belligerent occupation),行政長官
             只能維持臨時性政府運作,但是陳儀居然宣佈10月25日為「臺灣
             光復節」,美國未以「主要佔領權」國身分加以制止,實為荒
             謬。

         3. 1946年1月12日更宣布,所有原日本國籍的台灣居民,沒有經過
             「思考期」而直接變成中華民國國籍,當年,英國與美國都發表
             聲明表示不承認,而日本法院則於1952年2月起,根據「舊金山
             和平條約」才正式宣告台灣居民除去日本國籍。

         4. 1947年4月22日,中華民國「行政院」逕行廢除「行政長官公
             署」,隨後立刻再度違反國際法,向日本台灣居民徵兵,直到今
             日尚未終止,這事是屬於戰爭犯罪行為。

         5. 1949年中國共產黨在北京武裝政變成功,中華民國滅亡,因此,
             已經辭職總統的蔣介石組成「中華民國流亡政府」
             (R.O.C.exiled government),遷移至原來被其佔領中的台灣台
             北。

         6. 1950年3月,在毫無法源基礎之下,蔣介石自行宣佈「復行视
             事」,事實上,在國際法的規定,流亡政府必須回到原屬地才會
             變成合法政府,只要是「中華民國流亡政府」的政體,無論在經
             過幾次政黨輪替或民主選舉,都不可能「就地合法」而獲得國際
             承認。

         7. 1952年和平條約生效以後,佔領者與被佔領地區應該進入「善意
             時期的佔領」(Friendly occupation),佔領者應盡速協助被佔領
             區,建立合法「平民政府」,將主權移轉,而不是想盡藉口,製
             造佔領者的虛假合法性,欺騙當地人民,並且違法大量自中國移
             民至台灣佔領區。

         8. 1978年12月31日,美國與中華民國流亡政府斷交,法理上變成
             「不被承認的中華民國流亡政府」(a non-recognized
             government-in -exile)。這就是「中華民國是台灣」申請聯合國
             永遠不會成功的真正原因,坦白說,即使更換名稱也不可能達到
             目地,除非解決領土主權問題。

台灣主權研究 (一)、(二)(三)(四)(五)

台 灣 (民) 政 府
林 志昇 秘書長

檢視次數: 4835

© 2024  
Taiwan Civil Government General Office
台灣民政府中央辦公廳
  Powered by

成員徽章  |  報告問題  |  服務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