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日本東北紀實-元氣在復興》獨立特派員235
《日本東北紀實-離別的話》獨立特派員235
《日本東北紀實-希望之門1》獨立特派員236
《日本東北紀實-希望之門2》獨立特派員236
日本人的團體精神與羞恥心 |◎ 郭敏俊|台灣e新聞
日前在日本東北福島、宮城、岩手三縣發生的超級地震及海嘯所造成的鉅大災變,日本人所表現的冷靜沉著守法忍耐的態度,贏得全世界的讚揚;即使視日本人為鬼子欲除之以為快的中國人,也忍不住紛紛表示欽佩之意。
「和的文化」與「恥的文化」這兩項因素,堪可為日本人在此次災難中的表現作註腳。前者即日本人傳統的集體意識,後者即日本人固有的知恥精神。日本四面環海,不受異族侵犯與統治,數千年來形成單一民族,人民世世代代居住一處,鮮少遷移,形成以地域為中心的群體,亦即休戚攸關的生命共同體。個體以群體為優先,甚至犧牲小我完成大我在所不惜,這種集體意識發揮的極致,就是「和的文化」。
早在七世紀聖德太子制定的〈憲法十七條〉當中,就有一條為「以和為貴」。這種「和的文化」制約日本人的思想與行為,日本有一則諺語:「凸出的栔,會被打平。」傳神地表達出個人主義在日本社會之不受歡迎,大家以和為貴,忍讓第一,以群體意志為意志。在整體社會都奉行「和的文化」之下的個人,其歸屬感特別強烈,同時也發展出「不辱及所屬團體」的思想,人人以家門、鄉里、職場、同窗、 同黨、同派等為榮,若有辱及所屬團體的情事,必定當眾謝罪,請求寬恕。這種「恥的文化」可以在很多場合,看到政府官員、公司負責人率領所屬,一字排開,鞠躬道歉。有人更以自盡的方式以謝罪,甚至「一家心中」(ik ke shin chu),恐怕子女難以立足社會而全家自殺。可見日本人重視名節高於生命,這種「恥的文化」在全世界裏恐怕很難找得到。
蔣介石兵敗亡命台灣,仍以中國文化道統之繼承人自居,四處在台灣樹立銅像,懸掛大頭照,並大書「禮義廉恥」四字。不知其用意是要自我警惕,勉勵自己要「知恥近乎勇」,雖一時挫敗但閉「島」思過仍有可為;或是鄙視台灣人「無禮」「無義」「無廉」「無恥」,訓令台灣人要好好的學習「悠久的中國文化」。事實上,蔣介石與其集團,最不知禮義廉恥,貪腐到極點,臭名滿天下。而其徒孫馬英九,則青出於藍,滿口道德仁義,幹的卻是男盜女娼的勾當。
台灣人不要學中國的惡質文化,要作個有情有義的台灣人,團結知恥的台灣人。台灣的未來面臨如同地震海嘯般的艱難,有待大家共同攜手克服。建國之路必不是一條坦坦大道,必先凝聚眾志於一心,共同對抗外敵,始有成功的機會。因此,如何容納異議,彼此尊重,異中求同,以和為貴,捨棄小我,顧全大局,集思廣意,建立共識,是我輩同志當前最迫切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