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新憲法與明治憲法比較兼談台灣與日本之關係。早期的建議修憲。 如果麥克阿瑟按照日本政客及憲法學者意願的話,新憲法將不會寫成。在1952年日本恢復主權後,法案源自外國的問題曾引起爭議.但在1945年未及1946年,已有許多憲法改革的公眾討論,麥克阿瑟的草擬很明顯是受到日本自由分子的思想所影響。麥克阿瑟的草擬並不打算推行美國式的總統制或聯邦制。相反,草案採用英國式的議會制.這被日本自由分子視為取代歐洲式專制主義的明治憲法的最可行選擇。

1952年後,保守派及民族主義分子打算修改憲法,使之更日本化,但受一些原因所阻。一個原因是修改憲法較為困難,修憲動議須國會兩院三分二人議員的支持才可交由人民進行公投。(第96條)還有,反對黨在國會佔有三分一議席,主張維持現時憲法,不支持修憲.甚至對執政黨的自民黨黨員,憲法並無不利.在憲法框架下,他們可製造出附合他們利益的政策制定過程.就連在政治生涯中時常要求修憲的中曾根康弘,在任職首相期間(1982-87),也對修憲問題作出低調。

明治憲法(Meiji Constitution)自1889年2月11日至1947年5月3日結束,因為戰敗被美軍佔領,被迫實施主要佔領權國美國,軍事政府麥克阿瑟所謂日本憲法,兩者憲法對照比較有助於理解現今日本與台灣關係。
依明治憲法的內容:The Constitution of the Empire of Japan,
Chapter I. The Emperor
Article 1: The Empire of Japan shall be reigned over and governed by a line of Emperors unbroken for ages eternal.
Article 4: The Emperor is the head of the Empire, combining in himself the rights of sovereignty, and exercises them, according to the provisions of the present constitution.
Article 13: The Emperor declares wars, makes peaces, and concludes treaties.
日本天皇皇室千秋萬世,是日本帝國的實質領袖,是日本主權的象徵與擁有者,換句話說:天皇代表日本主權,而日本主權以天皇為象徵,天皇有權力宣戰媾和及簽訂條約。 依麥克阿瑟版The Constitution of Japan,
Chapter I. The Emperor
Article 1: The Emperor shall be the symbol of the state and of the unity of the people, deriving his position from the will of the people with whom resides sovereign power.
Article 4-1 :The Emperor shall perform only such acts in matters of state as are provided for in the constitution and he shall not have powers related to government.
Article 6-1 :The Emperor shall appoint the Prime Minister as designated by the Diet.
麥克阿瑟版日本憲法將日本天皇的實權剝奪殆盡,只讓天皇變成是日本國家象徵性領袖,也就是說:將日本天皇的地位由「事實主權」(real sovereignty),因為戰敗,而被外力介入,變成「無實質主權」(nominal sovereignty),然而,換個角度看,只要日本人民維護「天皇制度」的地位,日本天皇隨時因政府內部重整,可以再由「無實質主權」(nominal sovereignty)恢復成「事實主權」,這是因為新舊憲法都是將「天皇」代表國家主權。

過去,日本在戰國時代,諸侯間戰事不斷,統一全日本的「豐臣秀吉」也要「上京」謁見天皇,接受「關白」稱號,象徵首相的「榮封」。現今,日本國會當選者的勝選者必須「進宮」,謁見天皇接受任命為「首相」,所以,無論麥克阿瑟如何修改日本明治憲法,不過將過去「戰國時代」與「幕府時代」,天皇的地位的「無實質主權」(nominal sovereignty)給重新恢復了,將一八八九年二月十一日明治維新時的憲法,將「天皇」的事實主權(real sovereignty)給剝奪了,事實上,只要「天皇制度」仍然存在,天皇「家業」沒有受影響,日本新舊憲法沒有改變「天皇」是Japanese Sovereignty的本質。

再將「明治憲法」Article 4 和「麥克阿瑟版憲法」Article 4-1 對照,可以再確定「日本天皇」在今日日本的定位是:
Article 4: The Emperor is the head of the Empire, combining in himself the rights of sovereignty, and exercises them, according to the provisions of the present constitution.
天皇是日本國家領袖,是日本國家主權的代表,但依憲法條文,規範日本天皇並不介入日本國家政事。

歷史上,日本人民從未發生革命,推翻日本天皇事件,沒有天皇的日本不是日本,所以天皇制度至今仍然被保持著。反觀歐洲的皇室國家,英國、比利時國家之政治體系,是因為人民革命後,才由專制君主政體(absolute monarchy)轉變成為立憲君主政體(constitutional monarchy)。

因為美日太平洋戰爭,被美軍征服後的日本,為了防範日本軍國主義的死灰復燃,麥克阿瑟極力改變日本憲法,事實證明,幾千年來日本的文化傳統,不是外人麥帥可以說了算,由麥帥版憲法第一條可以看出端倪:
Article 1: The Emperor shall be the symbol of the state and of the unity of the people, deriving his position from the will of the people with whom resides sovereign power.
日本人民願意繼續效忠日本天皇的強烈意願,不得不讓麥克阿瑟將日本天皇制度保留下來,(中華民國蔣介石宣稱是由他的堅持,才保留日本天皇制度,謊言不攻自破,戰爭時,稱日本是殘暴的敵人(brutal enemy),戰後,也無日本佔領權,何來以德報怨之說?)麥帥的日本憲法版,使日本人民享有popular sovereignty(國民主權)的政治參與權,但是,天皇是代表Japanese sovereignty是日本人民效忠的對象,日本人民的sovereign power還不至於選舉日本天皇,不是人民可以以選舉來決定。
佔領初期,麥帥廢止日本國歌【君ga代】,直到一九九九年八月九日日本國會再度恢復【君ga代】為日本國歌,國歌是代表國家的象徵,由國歌的內容就可以明確得知,日本國民所效忠的對象就是「君」,就是日本天皇。日本國會恢復國歌的政治動作,可知日本國民大多數還是願意效忠日本天皇,就像麥帥版憲法所載the will of the people。 研究麥帥版日本憲法Article 2:
The Emperial Throne shall be dynastic and succeeded to in accordance with the Emperial House Law passed by the Diet.
日本天皇的皇位依照國會所通過之皇室家典而繼承。本條文確立了日本天皇制及傳統之世襲制度。

麥帥版的日本憲法並沒有賦予日本人民真正的sovereign power(主權最高權力),人民只可以參選參議員、眾議員或地方首長。「首相」並非人民直選,至於「天皇」更無任何「法律」規範選擇,表示日本人民並不享有supreme power(人民最高權力)。由此可見,日本人民並不代表日本主權(Japanese sovereignty),也因此日本人民不享有日本國家之領土主權(state sovereignty)。在麥版日本憲法Chapter III有關人民之權利和責任方面之條文,也沒有提及日本人民可享有國家主權,因此再查看一九五二年的舊金山合約Article 1b:
The Allied Powers recognize the full sovereignty of the Japanese people over Japan and its territorial waters.
由麥版日本憲法分析出:日本人民非國家主權和領土主權擁有者。如果將舊金山和約句中the Japanese people解釋為「日本人民」,進而再說:「承認日本人民享有日本與其領海之完全主權」,是完全錯誤跟不負責任的翻譯,這也是學者容易犯的錯誤。日本人民可以享有的不能稱為sovereignty,這並非sovereignty創字的本義。

再看麥帥版日本憲法Chapter II. Renunciation of War(拒絕戰爭)
Article 9-1:
Aspiring sincerely to an international peace based on justice and order, the Japanese people forever renounce war as a sovereign right of the nation and the threat or use of force as means of settling international disputes.
對照明治憲法Article 13: 天皇有宣戰的権力
The Emperor declares wars, makes peaces, and concludes treaties.

按照麥帥的日本憲法本意,應該是要剝奪天皇的宣戰權,所以才會有Article 9-1之條文。但是在Article 9-1 the Japanese people如果按一般字面解讀成「日本人民」然後接「永遠放棄戰爭是行使國家主權之權力」,要了解,一般人民雖可以反對戰爭,但是並沒有「拒絕」戰爭的権力,相反的,人民可以贊成戰爭,但沒有「發動」戰爭的権力。因此,在麥版日本憲法中Article 9-1和舊金山和約中Article 1b the Japanese people不能解讀成日本的一般人民(people of Japan),因這種解讀完全不符合原義,所以應將The Japanese people翻譯成the Japanese royalty(日本皇朝)才是正確的解讀。

作者:林 志 昇(武林 志昇˙林 峯弘)
2014/1/12 重寫

檢視次數: 400

© 2025  
Taiwan Civil Government General Office
台灣民政府中央辦公廳
  Powered by

成員徽章  |  報告問題  |  服務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