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金山和約日本政府放棄了甚麼?

舊金山和平條約第二條第二項說:「日本放棄台灣和澎湖的all right, title and claim」這到底是什麼?是主權(sovereignty)嗎?或是主權權利(right of sovereignty)?本文討論這項「條文重點」。舊金山和約第二條第二項全文是:

b、Japan renounces all right, title and claim to Formosa and the Pescadores.

比較當時在歐戰後,「對義大利條約」中,義大利放棄其非洲殖民地條款,part 2 sec.4 Article 23

Italy renounces all right and title to the Italian territorial passions in Africa, i.e., Libya, Eritrea, and Italian Somali land.

同時另外在part 2 sec.8 International Agreement(國際協議)Article 40 寫到:Italy hereby renounces all rights, titles, and claims deriving from the mandate system or from any undertaking given in connection therewith, and all special rights of the Italian States in respect of any mandated territory.

另外,在part 4 sec. 6 DSPOSAL OF WAR MATERAL(戰爭物質之處分)Article 67-4提及:

Italy shall renounces all rights to the above-mentioned war material and shall˙˙˙針對上述條文中義大利所放棄之標的性質,比較如下:

1、 Article 23:「all right + all title」 to territory All 後面所接之名詞right + title都是單數形式,此處All意為「完整」、「完全」,也就是complete的意思。

A. all right to territory 意思為「完整之領土權力」,換言之,即是「complete power to exercise」,其內容是包含「治理權right to administer」以及「處分權right to dispose of」等,以集大成。

B. all title to territory意思為「完整之領土權利」,換言之,即是「complete interest to enjoy」。

2、 Article 40:all rights + all titles +all claims of a state

All 後面所接之名詞rights + titles + claims 皆為複數形式,此處的all意思為「一切」、「全部」。
因此,all rights意思為「其一切權力」,all titles意思為「其一切權利」,all claims意思為「其一切主張」,換句話說,這是集「一切權力」、「一切權利」以及「一切主張」之大成,也就是「其一切利益all interests」。

3、 Article 67-4:all rights to an object

All後面所接之名詞rights為複數形式,此處的all意思為「一切」、「全部」。因此,all rights to an object的意思為「對物體之一切權力」。邏輯上,因為是包含「一切」,所以是「完整」之意思。也因為是「完整」,所以包含「一切」,兩者實際上有互為因果關係。

若以殖民地性質地的土地而言,「一切利益all interests」的來源,是來自於得以衍生「right to territory」和「title to territory」之「claim to territory」,也就是「claims to sovereignty」。

但是,就國土性質之領土而言,「一切利益all interests」的來源,是來自於得以衍生「right to territory」、「title to territory」以及「claim to territory」之「rights to sovereignty」。

台灣在戰爭末期,已經被日本依據國際法「併入」或「編入」正式國土,是為「神聖不可分割之一部份」,依照舊金山和平條約第二條第二項之規定,不能恢復其對台灣「一切利益all interests」之享有,這包含全部之「治理權」「處分權」「佔享權」以及「宣示權」,等「一切主權權利」之行使,這些「權力」,以「佔享權title to territory」最容易被誤解。

日本與美國在1954年03月08日,簽署「美日共同防禦協定(Mutual Defense Assistance Agreement)」,其中,Article 1-4:

In the interest of common security, each Government undertakes not to transfer to any person not an officer or agent of such Government, or to any other government, title to or possession of any equipment, materials, or services received pursuant to the present Agreement.「為了共同安全,各自政府依照本協定,保證不移轉給任何非其政府官員或代理人士,或任何其他政府之標的為title to 或 possession of 任何取得之設備、用具或服務。」

由本條文可以知道,將title to軟硬體標的詮釋成,對軟硬體標的的「名義」、「所有權」或「權原」,在詞意上並不得體。事實上,title本身是法律用語,其意思為由「所有權ownership」所衍生出來之各種「權利rights」之總稱,當然,除了「擁有狀態to own」以外,「持有狀態to possess」也可能會衍生title。

有關「ownership」「possession」「right」「Title」之間關係的描述:

1. Title is distinct from possession, a right that often accompanies ownership but is not necessarily to prove it. “Title”不同於「持有」,是一種經常隨伴著「所有權」,然而卻又不能足以證明為其所有,是一種的權利。換句話說,”ownership”足以衍生”Title”,可是,享有“Title”則未必擁有”ownership”。

2. In law, possession is the control a person intentionally exercises toward a thing. Possession requires both control and intention. 在法律上,「持有」:是表示一個人有「意願」,對一種事務行使「控制」。簡單地說,「持有」之成立必須存在著「意願」以及「控制」。

Possession does not always imply ownership. 「持有」未必是「擁有」。以台灣目前地位為例:流亡中國政權只是實質「持有possession」,而不是法理「擁有own」台灣。另外,可以從一九四七年「對義大利條約」第二十三條條文中,可以清楚得知Libra, Eritrea and Italian Somaliland為義大利之”territorial possession(屬地),而義大利對其屬地,是建立於「主張權或稱宣有權claim to territory」法源上之”right to territory” 以及”title to territory”。由此例可以得知,除了「擁有ownership」以外,「持有possession」也能夠衍生’Title”。

4.Ownership involves multiple rights, collectively referred to as title , which may be separated and held by different parties. 所有權是包含著多樣的權利,總和被稱為”title”,其是可以分割,而被不同方式所持有。

5. In many cases, both possession and title may be transferred independence of each other. 在許多情況下,「擁有ownership」和Title是可以任意轉換。下面有個例子說明:Treaty of Mutual Cooperation and Security between the United States and Japan,日文:日本国とアメリカ合衆国との間の相互協力及び安全保障条約),簡稱美日安保條約,這是一九五二年簽「美日安全協議」後,雙方再於1960年1月19日華盛頓正式簽訂,條約第一條第四項提及之”Title to or possession of”,完全適用於該原則。這是因為取得「持有possession」當然享有”title”,反之,因為取得”title”,所以享有「持有possession」。

6. The equitable title refers to the actual enjoyment and use of property, whereas a legal title implies actual ownership. “有效的title”是只可以「實質享用」財產,而”法理title”則是意味著「實質擁有」財產。因此,所謂”all title”意即「完整title」,就是將「有效title」加上「法理title」。這裡有個例子可做參考:對日舊金山和約第二條,和對義大利和約第二十三條,都是規定放棄”all title to territory”,這跟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戰勝國協約國對戰敗國同盟國的和約。協約國和同盟國於1918年11月11日宣布停火,經過巴黎和會長達六個月談判後,於1919年6月28日,在巴黎的凡爾賽宮簽署條約,標誌著第一次世界大戰終戰,於1920年1月20日正式生效。該和約第三十三、三十四條是規定放棄”all title over territory”,那麼,放棄”all title to territory”和放棄”all title over territory”有何不同?說明如下:

a. 放棄all title” to” territory
在領土沒有指定移轉的情況下,所放棄的title to territory是指由「主權權利rights of sovereignty」,或「主權主張(宣示)claims of sovereignty」所衍生因為佔領而享有之「佔領享有權」。

b. 放棄all title” over” territory
此處之all title是指結合實質享受之「有效Title」,與實質擁有之「法理Title」而形成「完整Title」。放棄”all title over territory”之說法,是使用於領土有被指定轉移之情況,因此,其所放棄標的是「主權sovereignty」。

從上文,可以得到結論:因為有possession of territory,所以可以有Title to territory,相反的也是一樣。在舊金山和平條約第二條第二項規定:日本「放棄」Title to Taiwan,也可說就是「放棄」possession of Taiwan(持有台灣),而不是放棄ownership of Taiwan(擁有台灣),簡單地說:日本應該放棄的只是「持有台灣」,而非放棄「擁有台灣」,日本政府和學者將Title to Taiwan在教科書中翻譯成:「放棄對台灣之權原(權力來源)」,是嚴重的誤解和錯誤。

台灣民政府 秘書長 林 志昇
2015/05/11

檢視次數: 2107

© 2024  
Taiwan Civil Government General Office
台灣民政府中央辦公廳
  Powered by

成員徽章  |  報告問題  |  服務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