佔領與併吞(6)
明治二十八年也就是公元一八九五年,台灣成為日本的領土,那是因為大清帝國於甲午年和日本帝國發生戰爭,結果大清戰敗了,雙方簽定「馬關條約(日稱下關條約)」,清國把台灣全部讓渡給日本,變為日本新的領土,日本認為有使用武力的必要,在最初的八年,台灣總督被賦予軍隊的指揮權,專門與不服日本統治的台灣人(高砂人)對抗,軍人與警察毫不客氣殘殺三萬餘人後,才能真正實行其正常行政業務,社會也開始恢復了秩序,然後,日本才進行台灣結構性改造,以便符合對台灣之期待,也就是將台灣變成日本的國土一部分,能供應日本本土之一切所需。
在交通運輸方面,將原來基隆到新竹約一百公里鐵路延長至高雄,變成二百八十公里,以縱貫路為主軸而擴張公路沿線為九百公里;為了使台灣產品能移出島內,將作為與日本本土運輸聯繫的基隆、高雄、台南安平、淡水等港口擴充整修,使高雄與基隆能同時容納二十艘一萬噸級輪船。航空方面則在台北、淡水、宜蘭、台中、台南、高雄、台東、馬公建立機場,連結台灣島內與日本間航線飛行。
在發展農業方面,完成歷史上最綿密的桃園大圳與嘉南水圳灌溉用水路,擴充農田面積與生產量突飛猛進,特別是引進稻米的新品種,就是台灣人現在嗜好的「蓬萊米」,奠定島內灌溉水利的基礎,同時讓台灣農業生產量達到歷史上的高峰。在產業方面,轉變原先傳統生產方式,成立五家製糖會社,增加製塩及樟腦事業,使台灣農民收入穩定,開發全台灣電力,利用日月潭、大甲溪兩水力發電廠,完成二十六處發電所及九處火力發電所,可供應十七萬千瓦電力,滿足台灣人生活所需以及工業所求。在資訊傳播方面,建立廣播網,第一放送以日本語發音,第二放送以台灣語發音,由台灣放送協會在台北、台中、台南、花蓮成立廣播電臺,形成強有力的消息傳播網。
在同化台灣人方面,要求本土台灣人與日本人同樣道德標準、想法和行動,並於昭和十五年(一九四零年)要求台灣人改稱日本姓氏,昭和十七年施行陸軍特別志願兵制度,昭和十八年施行海軍特別志願兵制度,徴召一萬七千本土台灣人參加志願兵進入軍隊。
潛在的台灣獨立建國思潮
台灣讓渡日本初期,除了前八年不平靜之外,由於統治者在台灣大量引進資本,創造財富,一方面讓台灣經濟穩定,另一方面也造成貧富距離擴大,貧者不滿逐漸增加,本土台灣人權利擴充的同時,潛藏的台灣意識逐漸加強,特別是被區分成日本人與台灣人時,台灣獨立建國思潮也漸漸顯著;像只允許日本人的企業經營樟腦事業而發生在明治四十年(一九零七年),由蔡清琳揭起以「安民」為號召的「北埔事件」;大正元年(一九一二年)以劉乾為總指揮因抗議違法出售土地的「林紀埔事件」;大正二年(一九一三年)由羅福星、黃光樞領導台灣革命的「苗栗起義事件」,羅等二十人被處死刑;大正四年(一九一五年)的「西來庵事件」,這是為了建立「大明慈悲國」的武裝革命事件,日本甚至出動大炮鎮壓,並處死八百六十六人才終結;真正衝擊日本全國則是發生在昭和十五年(一九三零年)十月二十七日,原住民泰雅族襲擊台中州霧社小學正在開運動會的日本人,卻沒有殺害台灣人,日本足足花了將近兩個月的鎮壓才彌平反抗,史稱為「霧社事件」。
大正十年(一九二一年),由台中望族林獻堂在台北成立「台灣文化協會」,並由林擔任會長,這是當年世界性的民主主義和民族自決思潮,啟發台灣人對台灣覺醒的獨立運動,首先刺激了當時留學日本的台灣學生,組織了「啟發會」,主張「台灣必須為台灣人的台灣」,繼而,展開要求日本中央設置「台灣議會」的請願運動,後來,改名「新民會」繼續活動,最後正式成立「台灣文化協會」,展開大規模活動。昭和元年(一九二六年),台灣各地農民組合幹部「合同協議會」,宣佈「台灣農民組合」成立,迅速與台灣農民緊密結合,尖銳針對日本對台灣農民不合理的剝削問題作抗爭,後來因共產黨介入,被日本當局注意,而組織活動日趨停止。
美日太平洋戰爭始末
『昨天,一九四一年十二月七日,這是一個令人感到邪惡的日子,美國被日本帝國以海空軍發動武力偷襲,並攻擊˙˙˙˙』美國總統羅斯福於一九四一年十二月八日演說之後,美國國會隨即向日本正式宣戰;十二月九日,中華民國蔣介石也在中國重慶,發表正式對日本宣戰。
開戰初期,日本勢如破竹,把香港、馬來半島、菲律賓、印尼、緬甸佔領;一九四二年下半年,美國開始反攻,特別是,日本聯合艦隊四艘航空母艦在中途島北方被擊沉後,日本開始節節敗退,昭和十八年(一九四三年),在阿留申群島的阿慈島,日本守備隊二千五百人「玉碎」(全滅)後,日本連續遭到「玉碎」,台灣本身也開始惶惶不安;與日本結盟的義大利於九月向美國聯軍投降,在太平洋戰線上,日本於六月中旬喪失三艘航空母艦於馬里亞那海溝,戰鬥機二百八十架;隨後美軍登陸塞班島,一九四四年七月,島上日軍三萬人和住民一萬人全部「玉碎」,同月,在印度印巴爾作戰日軍戰死三萬人,受傷四萬五千人;同月下旬,美軍登陸關島,日本再度「玉碎」二萬六千人;九月十五日美軍登陸柏裡留島與新幾內亞的模羅太島,台灣開始旦在夕危的處境。
台灣是屬於日本第十方面軍,由安藤利吉大將擔任台灣軍司令官,負責「捷二號作戰區」,作戰分區為九州南部、台灣、南西群島範圍,配備航空作戰機一千四百六十架。昭和十九年(一九四四年)十月十二日,上午六時四十八分由美國海軍第三艦隊所屬第三十八機動部隊(包含正規航空母艦九艘、輕空母艦八艘、戰艦六艘、重巡洋艦四艘、輕巡洋艦十艘、驅逐艦五十八艘、運補油艦九艘)所發動三百架機群對基隆港灣設施和船舶進行轟炸攻擊,持續到下午五時半作了五波的攻擊,自此,台灣斷斷續續受到美國空襲,但是損害並不嚴重,值得一提的昰,日本統治當局對台灣社會的穩定充滿信心,因此一直沒有宣佈「戒嚴令」。
一九四五年元旦開始,台灣人被允許當兵,對台灣人在政治及社會地位有重大影響,打開台灣人擔任國會議員,參與國政之路;一月十二日,台灣軍司令安藤利吉大將兼任台灣總督;根據當年日本外地政治處置案決定:台灣可以選出眾議院議員五位,貴族院議員台灣、朝鮮共計十位。
昭和二十年(一九四五年)三月二十六日,美國艦隊放棄攻擊台灣,聚集七十八艘艦艇向沖繩本島進攻,美軍以比日本六倍強大火力,毫無遭遇抵抗在上午八時至九時就完成一萬六千人登陸;五月十五日開始以燒夷彈地毯式轟炸台灣新竹,致使市街變成灰燼而成廢墟,台灣人擔心全日本一億人不久將「玉碎」,根據當年日本人鈴木茂夫描述:【台灣人不因美軍盲目攻擊就認輸,反而互相勉勵,毅然也激勵自我站起來,十分悲痛的,有人從消失了的自家屋簷下爬出來,要戰鬥到最後,表示不屈的堅強意志,眉宇上顯露必勝的決意,而開始建立新生活。】
昭和二十年(一九四五年)五月三十一日上午十時,美軍B24編隊飛機十架,在台北市上空出現,以台灣總督府為目標作攻擊,總督府各樓層都中彈,惟尖塔並沒有倒塌;六月十八日,台灣軍司令部接獲沖繩司令部「莎約那拉」的最後「玉碎」電文,沖繩作戰已經結束,美軍佔領沖繩本島後,必然準備進行日本本土攻擊,相反地攻擊台灣的可能性不高。
五十年前的六月十七日昰台灣總督開始統治台灣的日子,這一天被稱為始政紀念日,原先被區分為本島人和內地人(日本人),在太平洋戰爭最後一年,終於被一視同仁,本島人也自我感覺昰優越的日本國民,也都願意跟日本人一樣分擔守護國家的任務,當日本本土已經開始募集十四歲男子當兵的同時,台灣人也開始有中學生被召集為國民兵,台灣軍的基本兵力,昰一飛行師團的六個師團和七個獨立混合旅,大約三十萬人,容納許多因徵兵制而來的台灣青年,這時候確實已無台灣人或日本人之分。
昭和二十年五月八日,德國投降,歐洲戰爭結束,日本獨立奮戰更是增加困難性;七月二十七日在德國柏林郊外小城波次坦,由美國、英國、蘇聯代表,協議作成三國宣言,史稱「波次坦宣言」,要求日本無條件投降,避免完全潰滅;戰爭的終結進入讀秒階段,美軍如果登陸台灣,那麼,台灣全島面對決戰也進入讀秒階段,台灣全員也有「玉碎」的打算;就在這個時刻,八月六日清晨,美國向日本廣島投下第一顆原子彈,當場死傷數十萬人,堪稱人類史上最大的浩劫,八月八日蘇聯趁機向日本宣戰,九日向中國東北日軍進攻,埋下日後中國共產黨在蘇聯扶持下,坐大於中國,甚至後來武裝政變奪權成功;八月九日美國再度投第二顆原子彈於日本長崎,再造成數十萬人傷亡,日本報紙事後雖然只是輕描淡寫報導,實際上,日本天皇早知道,如果不投降恐怕有亡國之慮,終於在昭和二十年(一九四五年)八月十五日正午,台灣全島軍人、居民都聚集在收音機旁邊,日本天皇頭一次自己發音,正式宣佈日本向聯合國無條件投降。美日太平洋戰爭終於結束,台灣人的戰死人數,為陸軍軍人一千五百十五人,海軍軍人六百三十一人,陸軍軍屬一萬六千八百五十四人,海軍軍屬一萬一千三百零四人,總計三萬三百零四人。
終戰初期的台灣
一九四五年九月二日,日本政府在東京灣美軍艦密蘇里號(Missouri)簽署投降文書,接著,盟軍太平洋總司令麥克阿瑟將軍(Douglas MocArthur)發佈一般命令第一號,要求中國戰區的蔣介石元帥到台灣,接受日軍投降並解除日軍武裝,代替美軍佔領台灣,同時派遣美國軍艦負責運送,麥帥這份命令是給蔣介石元帥個人,而不是給中華民國,道理很簡單,因為台灣是美國辛辛苦苦犧牲眾多美國子弟,才得到的勝利,終戰時,遠離家鄉多年的美軍早就歸心似箭,況且根據國際法鐵則規定:「佔領不移轉主權」;誰也沒有料到世事多變,被蔣介石派來台灣的中華民國軍隊,因為國內發生共產黨政變與朝鮮戰爭爆發,而無法離開台灣,將台灣以非法手段霸佔直到今日。
『我們親愛的同胞們!你們已從五十多年的惡夢裡被解放出來,現已回到中國溫暖的懷抱裡來了!」,這是中國接收台灣大官對台灣人講的滔天大謊言,事實證明,從來沒有法律觀念的中國封建官員,開始企圖將已經現代化、國際化的台灣拖入落伍、貧窮與專制的古老中國,本土台灣人又再一次落入外來統治者的手中,後來也證明,中國早把台灣當作新殖民地,本土台灣人在嚐受戰敗的苦果後對於中國的「解放」,根本無從冷靜判斷,抱持飢不擇食的苟且意識,對自稱「祖國」的中國人表示歡迎;本土台灣人當時為了適應蔣介石的佔領,思想上有雙重性格的現象,一方面是戰敗的日本國民,另一方面卻好像是戰勝國民,心理上存在著觀念不清楚的迷惑,基於「生存」的本能,逐漸固定於「復歸」的觀念,完全掉入「弱者意識」的桎俈,特別是戰後一年半的計劃性本土台灣精英大屠殺,史稱「二二八事件」,讓本土台灣人陷於「白色恐怖」的環境,從此不敢多言。
終戰初,本土台灣人被中國來的甜言蜜語所迷惑,原先以為「祖國」將善待台灣人的期盼,很快就被事實真面目所取代,中國軍隊素質的低落,簡直像土匪,對待台灣人的蠻橫,令人匪夷所思,日子久了以後,本土台灣人沒有一個人對中國來的軍人或常人持有親愛的感情,只是都默默地以嫌惡的眼光注視著;原來從戰敗到上基隆碼頭歡迎的心情早就消失,被海報挑起的熱情氣氛也不知去向,對祖國的幻滅感受深刻,那種「君臨台灣」和「戰勝國的驕傲」充滿來自中國的人們,中國人嘴巴說是來為人民服務,其實態度與內心是瞧不起本土台灣人,比日本人還利害,言語動作也露出輕孼,政治上,所有官員都沒有讓本土台灣人擔任,本土台灣人很快就明白,原來台灣是戰敗國,正在接受戰勝國的羞辱和剝削,想通後,也就默默接受,四百年來又再一次被外來政權統治。(全文結束)
作者:林 志 昇
「福爾摩沙法理建國會」執行長
2009/11/30
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