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耐是台灣民政府全體的上策
Patience is the Best Policy

吉田茂曾有名言啟示我們

身為戰敗國日本的首相,成功締結舊金山和平條約之吉田茂,留有名言:

1. 『戦争に負けて、外交に勝った歴史はある。』 這是一個戰爭失敗但外交勝利的歷史。It is a history of losing on the battlefield but winning at the diplomatic table.

2. 『忍耐がどんな難問にも、解決策になる。』忍耐無論是怎麼困難,是解決問題的方法。No matter how hard it is to persevere, it is a means of settling (a problem).

美國方面負責斡旋對日和約之「杜勒斯(Dulles)」,曾對美國駐東京盟軍總部政治顧問「席波(Sebald)」說:『(吉田)感覺就像是夢遊仙境的愛麗絲。』

吉田茂在和杜勒斯斡旋對日和約過程是「無計劃、無意見、無釐頭」,以「三無」應付杜勒斯之「無耐心」。1951年1月29日,第一次吉田茂-杜勒斯會談中, 杜勒斯對吉田茂之應對態度,感到失望;日後杜勒斯對吉田茂之評價,一樣沒變。嚴格來說:「杜勒斯對吉田茂之交涉態度,始終深感不滿。」

杜勒斯基於對吉田茂不信任,於是,針對講和及安保兩個條約之條文,另外與天皇建立一個逾越和平憲法體制之秘密溝通管道。杜勒斯是在結束與吉田茂一連串交涉後,在返國之前一日,亦即於1951年2月10日謁見天皇。由當時日本內閣總理大臣吉田茂與日本裕仁天皇和杜勒斯間,曾進行所謂「雙重外交」之事實可得知,即使戰後是依和平憲法施行議會君主制之日本國家,日本政府和日本天皇也會有不同立場。因此,在探討台灣地位問題涉及日本時,切莫只想到日本政府而忽視日本天皇之存在。

台灣民政府堅持「法理主張(legal assertions)」,全體閣員要「有耐心(with patience)」應付美國方面之「無計劃(without plan)、無意見(without opinion)、無釐頭(without logic),可以預見的事實是,美國和中國終將誠實面對國際法的規範,侵略或佔領是不會成功的妄想,本土台灣人終將獲得談判桌上之勝利,凡我同志或同心應該耐心等待勝利的到來。

作者:林 志昇(武林 志昇˙林 峯弘)
台灣民政府 秘書長
2011/07/26初稿 2014/05/12再論

請參考對應文章:

宿命的對決

杜勒斯(John Foster Dulles) VS 吉田(Yoshida Shigeru)

堅決持反共立場之杜勒斯(John Foster Dulles),是讓台灣至今得以不至淪入共產中國之關鍵人物。2010年5月24日(台灣時間5月25日),是杜勒斯先生的誕辰紀念日,雖然已過逝51年,然而,德澤仍廣被台灣。緬懷這位持人道立場,費心盡力為台灣規劃願景、堅決反共、鞠躬盡瘁之良心政治家,本土台灣人應該存感激之心,紀念這位為本土台灣人安排前途的美國人。

茲將負責斡旋舊金山和平條約之征服方代表美國杜勒斯,及被征服方日本代表吉田茂(Yoshida Shigeru),兩位的生平事跡,並列對照如下:

1878年  9月22日:吉田茂出生於日本首都東京。
1879年  4月  4日日本完成琉球兼併。
1887年10月31日蔣介石出生於中國浙江奉化。
1888年  2月25日杜勒斯出生於美國首都Washington, D.C.。
1894年  9月        吉田茂就讀於日本中學校(後來之日本學園)。
1895年  6月17日日本在台灣始政 。
1895年  9月        吉田茂就讀於高等商業學校(後來之一橋大學)。
1906年  7月        吉田茂畢業於東京帝國大學法學院政治系。
1908年                杜勒斯畢業於普林斯頓大學。
1909年                杜勒斯完成在巴黎大學(Sorbonne)一年之進修。
1911年                杜勒斯自喬治華盛頓大學法學院畢業後,即赴紐約市
之律師事務所執業,專長「國際法」。
1912年                日本完成琉球編入。
1912年8月          吉田茂出任安東領事。
1918年                杜勒斯被威爾遜總統任命為巴黎和會,美國代表團之
法律顧問。
1919年1月18日  巴黎和會召開。
1919年2月          吉田茂為巴黎和會日本代表團成員。
1945年4月1日    日本完成台灣編入。
1945年9月17日  吉田茂任東久彌宮內閣外務大臣。
1946年5月22日  吉田茂第一次出任日本內閣總理大臣(兼外務大臣)。
1948年10月15日吉田茂第二次出任日本內閣總理大臣(兼外務大臣)。
1949年2月16日  吉田茂第三次出任日本內閣總理大臣(兼外務大臣)。
1951年1月29日  杜勒斯在日本東京與吉田茂商討和約簽訂事宜。
1951年9月8日    對日多邊和約在美國舊金山市簽訂。
1951年12月13日杜勒斯在東京會吉田茂,要求日本承認中華民國為
代表中國之唯一合法中國。
1951年12月18日杜勒斯在東京再會吉田茂,提供待簽署之吉田書簡。
1951年12月24日吉田書簡完成。
1952年1月16日  吉田書簡公開。
1952年4月28日  對日多邊和約生效,日華雙邊和約在台北簽訂。
1952年10月30日吉田茂第四次出任日本內閣總理大臣。
1953年1月26日  杜勒斯出任美國國務卿。
1953年5月21日  吉田茂第五次出任日本內閣總理大臣。
1954年4月26日  美國、英國、法國、蘇聯及中華人民共和國,在瑞士
日內瓦召開會議,杜勒斯拒絕和周恩來握手。
1954年9月          杜勒斯第一次赴台灣會中國蔣介石。
1954年12月2日  美華共同防禦條約完成簽訂。
1954年12月10日吉田茂內閣總辭。
1955年3月          杜勒斯第二次赴台灣會中國蔣介石。
1956年3月          杜勒斯第三次赴台灣會中國蔣介石。
1958年3月          杜勒斯第四次赴台灣會中國蔣介石。
1958年8月23日  國共八二三砲戰。
1958年10月        杜勒斯第五次赴台灣會中國蔣介石。
1959年4月22日  杜勒斯卸任美國國務卿。
1959年5月24日  杜勒斯過逝。
1959年12月        吉田茂第一次赴台灣會中國蔣介石。
1963年10月24日吉田茂自日本政界引退。
1963年                吉田茂所著「世界與日本」出版。吉田茂在書中強調:
「日本對台灣只是放棄領土權利,至於其歸屬,尚未決定」
1964年2月23日  吉田茂任池田勇人首相特使,率團赴台灣會中國蔣介石.
1967年10月20日吉田茂過逝。
1972年2月28日  美中兩國共同發佈「上海公報」。
1972年5月15日  琉球回歸日本。
1975年4月5日    中國蔣介石在過逝。

由歷史軌跡,可得知,杜勒斯和吉田茂終其一生,有著宿命對決之共同點:

1. 皆出生於所屬國家之首都。
2. 皆見證台灣之割讓予日本。
3. 皆見證琉球之編入(合併入)日本。
4. 皆曾參與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在巴黎凡爾賽宮所舉行之巴黎和會。
5. 皆見證台灣之編入(併入)日本國土,然而,皆未誠實面對台灣在1945年
4月1日,已被日本編入(合併入)為其國土一部份之國際法事實。
6. 皆參與舊金山和約內容之斡旋。
7. 皆曾任所屬國家之最高行政首長。
8. 皆曾赴台灣與中國蔣介石會談。
9. 皆未能見證美國政府從堅決反共,逐漸轉變為不再反共。
10.皆未能見證琉球之回歸日本。
11.皆較中國蔣介石早過逝。

杜勒斯曾稱:「只要中華民國存在,中國共產黨一定會被消滅。」可見杜勒斯只反共產黨中國,而並不反國民黨中國,從而接受蔣介石政權代理台灣美國軍政府執行日本台灣佔領。深諳國際法之杜勒斯,縱使明知在舊金山和約Article 2b 架構內,台灣應享有日本主權下之「自治」。然而,在當時反共時空背景下,為了美國利益,美國除了將台灣委由蔣介石政權治理外,無其他選擇之餘地。至少可慶幸的是,美國依舊金山和約Article 23a,還是保有自本質為中國殖民政權之台灣治理當局,取回台灣佔領權之正當性。

另外,在中國方面所發表文獻中稱:「吉田茂其實是念念不忘台灣」,並稱
據當年美、英駐日大使分析,吉田茂始終沒有放棄對台灣的野心,仍希望有朝一日(蔣介石死後),把台灣重新納入日本的版圖中,即實現所謂的「再統合」,吉田茂的親信就是在主人授意之下,明確提出:要搞「日台聯邦(Union between Japan and Formosa)或日台聯合王國(Japanese United Kingdom)」。

美國方面是礙於開羅新聞公報之道德義務,而日本方面則是礙於「以德報怨」之人情義理,美日兩國對蔣介石治理下之台灣,是不可能有建設性作為,因為,美國隨勢可以收回,自己管轄,台灣地位因此無法正常化,然對於後蔣介石時期之台灣治理當局,則已經無任何道義拘束,特別是中國蔣介石過逝後,其實就是開始台灣地位正常化之時機,只可惜,共同規劃台灣願景之杜勒斯,與吉田茂是早已離開人間。有道是『英雄比氣長』,這兩人確實、也左右了台灣的命運,又見天意。但願天佑台灣!天佑日本!天佑美國!

作者:林 志昇(武林 志昇˙林 峯弘)
台灣民政府 秘書長 2010/05/24

檢視次數: 2380

© 2024  
Taiwan Civil Government General Office
台灣民政府中央辦公廳
  Powered by

成員徽章  |  報告問題  |  服務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