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浮現中的苗栗生活圈 」
鄭紹春

台灣自2002年加入WTO後,致力於國際化的腳程已經看到些許成果,可惜的是在地化的深度卻沒有跟著一齊成長,乃至國際競爭力的排名始終在原地踏步。所謂在地化的深度,亦即從中可以感受到國與國之間的極端差異性,因此必須先從培養其基礎工夫「歷史感」做起。

話說明永曆十五年(1661)鄭成功入台後,設置一府二縣,苗栗歸天興縣管轄。明鄭永曆二十四年(1670),成功子鄭經命右武衛劉國軒屯兵今台中縣大甲鎮的鐵砧山,要其經略「蓬山八社」及「後龍五社」,此乃鄭氏王朝官方接觸苗栗沿海地區的首樁紀錄。

所謂蓬山八社,係含大甲東、德化、雙寮(以上屬台中縣)、日北、苑裡、貓盂、房裡、吞霄(現通霄鎮舊稱)(屬苗栗縣),蓬山也是苑裡鎮的別稱。另一說法,大甲東社、大甲西社、日南社、雙寮社 、房裡社、苑裡社、貓盂社、吞霄社、日北社,雖號稱蓬山八社,實際上卻有九社,因為「日北社」是到後期才歸順,所以才會多出一社。

所謂後龍五社則指南起白沙屯(墩)、通霄鎮之北,北至竹南鎮崎頂一帶、東至八角崠山、獅頭山,以西至海一帶。區內以後龍溪、中港溪兩大集水區及西湖溪流域為主。五社則包含中港社、後龍社、嘉志閣社、貓裡社、新港社(新港社後來又分東西兩社)。乾隆初年,貓裡社、嘉志閣社兩社合併為一社,稱作貓閣社;清中葉之後又稱後龍四社。原後龍五社故地涵蓋範圍鄉鎮為後龍鎮、西湖鄉、苗栗市、公館鄉、頭屋鄉、造橋鄉、三灣鄉、竹南鎮、頭份鎮等九鄉鎮。漢人移民未至之前,後龍五社主要的領導權一直都落在嘉志閣社、貓裡社等南社,如馬力壟、季馬力、季贊英、潘合歡都曾幹過總通事。苗栗縣的大地上曾有平埔族群道卡斯族九社活動的足跡。此九社即前述的後龍五社(清中葉之後改稱後龍四社即中港社、後龍社、貓閣社、新港社)加上蓬山八社當中的北五社(日北、苑裡、貓盂、房裡、吞霄)等九社之昔日生活空間。

「苗栗」兩字地名,就是源自當地平埔「道卡斯」族「貓裡」社名稱,光緒十二年演變成「同音異字」的「苗栗」。平埔族原住民語言「貓裡」,意指本地後龍溪的「河谷平原」。清雍正時已有廣東省陸豐縣「賴開運」等家族率眾入墾。官方在今天的「嘉盛里」一帶曾設置「土牛界」,劃分領地,防止族群衝突。「嘉盛里」名字就是源自附近的平埔「嘉志閣」社,「嘉志」後來轉音為「嘉盛」。乾隆晚期,民間設置「嘉志閣隘」,一方面防止道卡斯原住民襲擊墾民,它方面也有阻絕漢墾丁越界拓墾的作用。

乾隆十年廣東省客家移民分批進入本區,沿著苗栗河谷平原向上游前進,逐漸形成「貓里庄」,導致今天的苗栗市成為南北走向的「帶狀」發展。乾隆五十一年至五十三年由於台灣林爽文抗清,清廷號召客家組織民兵,協助官方捕捉反抗軍有功,陣亡的民兵官方稱之為「義民」,迨乾隆五十五年始建立「義民廟(在今天的義民街一巷三十九號)」,以紀念當時死難的人士。到了清光緒年間,漸有腦丁溯溪(後龍溪)淬取樟樹林為生的紀錄,貓里庄因位居山林與平地交界地帶,於是慢慢成為樟腦油集散地,市集於焉開始繁榮。

經過年130來先民的努力不懈,時至今日,從後龍溪中游左右兩岸審視,吾人可以順著河流向北方一一點出龜山大橋、新東大橋、玉清大橋、頭屋大橋、北勢大橋等五座宏偉的大橋。前三座橋聯結苗栗市與公館,鄉(雖然龜山大橋已在去年龍王颱風摧毀,所幸已覓得經費重建中),後二座橋聯結苗栗市與頭屋鄉,顯見苗栗、公館、頭屋三市鄉逐漸形成三足鼎立,庶幾生活共同體的態勢即將浮現。

作為最具說服力的橋樑群的一一落成,已造就出苗栗生活圈的凝聚力連升三級,實等同於將昔日「貓閣社」下兩大養贍埔地 (獵場)的公館、頭屋化作為大苗栗市的腹地,從而促使三者分別依各自環境背景的優勢奠定大型賣場、休閒農園(紅棗、福菜、柿餅、芋頭及蜂蜜等五公館五大特產)、水域遊憩區的立地特色隱然成型。期盼今後三鄉鎮首長均能揚棄本位主義的成見,真心為共同的利基點扮好合宜的角色,以為邁向多功能大苗栗生活圈的美好願景盡一己之力。

(前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苗栗區農業改良場助研究員鄭紹春)

檢視次數: 476

意見

您必須是成員才能發表評論!

加入 台灣民政府

© 2024  
Taiwan Civil Government General Office
台灣民政府中央辦公廳
  Powered by

成員徽章  |  報告問題  |  服務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