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剖析 舊金山和約 對大日本台灣的處置

舊金山和平條約 第二b條

台灣國際地位正常化最重要的文獻之一,就是舊金山和平條約,其中第二b條,是從1952年4月28日生效以來,台灣學者或日本政府都無法精確的翻譯,造成誤解很多,我們本土台灣人認為有重新檢討必要。

  • b、Japan renounces all right, title and claim to Formosa and the Pescadores.
  • b、日本国は、台湾及び澎湖諸島に対するすべての権利、権原及び請求権を放棄する。

首先美國最高法院在一九六零年ROGERS vs. SHENG 案中,對該條約詮釋為:Japan surrendered all claims of sovereignty over Formosa and the Pescadores. 如果美國法院認定日本已經放棄對台澎的主權,依該會改寫為:Japan surrendered all sovereignty over Fomosa and the Pescadores.才對,所以美國法院應該很清楚:all claims of sovereignty不等於all sovereignty,也就是說right+title+claim不等於sovereignty,簡單的說,right,title,claim是組成sovereignty的一部分而非全部。對主權獨立的日本而言,日本政府對台灣人民有權力可以主張,相對的,日本政府對台灣人民也有義務(obligation),要保障台灣人民生命財產的安全與權利,在和平條約之中,並沒有任何要求日本政府必須renounce(放棄) all obligation(義務) to Formosa and the Pescadores.所以,事實上,如果依照舊金山和約表面字義說,台灣、澎湖並沒有從日本割讓出去,只是日本政府依該條約,不可以出面「治理或管轄」台灣、澎湖,然而日本仍應對台灣澎湖地區人民有保護之義務,因此正確的法理解釋是:台灣人的母國還是日本,只是不能治理或管轄,流亡中華民國是代理母國的角色,美國則是監護人或管理人,法理上,台灣是美國暫時海外領土,是日本海外的自治區,台灣人民將來可以自己決定前途,台灣與中國之間毫無法理牽扯。

比較該條約第二a要求日本對Korea(朝鮮)的處置,發現與台、澎完全不一樣。

  • a.  Japan recognizing the independence of Korea, renounces all right, title and claim to Korea, including the islands of Quelpart, Port Hamilton and Dagelet.

由條約來看,如果日本只是renounces all right, title and claim to Korea.並不足以讓Korea成為主權獨立的國家,所會才會使用recognizing the independence of的字眼,因此,此時此刻,日本對朝鮮(韓國)沒有權力也沒有義務是明確的,換言之,日本正式放棄對朝鮮的主權(sovereignty)。舊金山和約並沒有像第二a條之明確規定,像朝鮮獨立出日本,第二b條沒有把Formosa 及Pescadores明文從日本「割讓」出去,固然是種懸空擱置(suspension),日本依照法理對台灣還有義務(obligation),只是不能有權力(right)。舊金山和約起草人必然有考慮「開羅宣言」與「波次坦宣言」的「主張」,但是中華民國當時已呈流亡狀態,而中華人民共和國則未參與對日戰爭,在當時現狀考量之下,只好讓台澎像「古巴」在美西戰後一樣,讓主要佔領權國的美國管轄,而台灣有機會成為「自治區」(類似包爾前國務卿所講but does not enjoy sovereignty),一方面接受日本母國的暗中保護(enjoy safety),另方面在美國「台灣關係法」的防護傘下發展,這是一種很特別的架構,至少在國際間是絕無僅有。

相較於一八九五年的馬關條約(日稱:下關條約)與一九五二年的舊金山和平條約而言,後者對台灣、澎湖的處理就顯得馬虎而且草率,有關台灣主權和台灣人權只用六個字而已,renounces all right, title and claim,台灣問題就能夠解決嗎?
因為交代不清楚,所以台灣國際地位未明,受儘國際打壓與中國武嚇,當然台灣人有必要重新解讀,進一步探討。

日清「馬關條約」第二條內容:Article 2


    China cedes to Japan in perpetuity and full sovereignty the following territories, together with all fortifications, arsenals, and public property thereon:

一八九五年日清馬關條約(下關條約),大清帝國皇帝將Formosa和Pescadores之領土所有權,永久且完整地割讓給大日本帝國天皇。
相對於perpetuity(永久性)就會有temporality(暫時性),而且對於full sovereignty(完整主權)就會有partial sovereignty(部分主權)。那舊金山和約裡日本所renounce(放棄)的項目到底是永久性(perpetuity)或暫時性(temporality)?而且日本所renounce(放棄)是台灣、澎湖的full sovereignty(完整主權)或是partial sovereignty(部分主權)?參考一九七三年版的Webster’s Dictionary相關字的定義如下:

(一)、renounce:to announce one’s abandonment of the ownership of something possessed such as a title, a claim.另外同義字有give up, abandon, resign(usually formally)

(二)、cede:to give over (give over有轉讓予他人之意,但是give up 則無轉讓予他人之意)。

(三)、abandon:to cease to assent or exercise an interest, right, or title to, especially with the intent of never again resuming or reasserting it.

(四)、title:an alleged or recognized right, a ground of right(權力基礎),此處的title應解讀為權力基礎,而非一般土地或財產的所有權狀。

(五)、right:a claim or title to property or a possession of property.

(六)、claim:an assertion to a right(對權利的主張)

(七)、challenge:a. to call into question, especially for verification, explanation or justification. ;b. to assert a right, title, or claim to

(八)、nationality:The status of being a national, a legal relationship between an individual and a national involving allegiance on the part of the individual and usually protection on the part of the state.

(九)、sovereignty:freedom from external control, autonomy, independence. Sovereignty is not an indivisible whole, since it can be partially ceded to a joint authority—European Federation now.

依照Webster’s Dictionary之解釋,renounce和abandon兩者都有”放棄”的意思,其中abandon是”放棄”以後不再取回之意,而renounce則會有”放棄”後再取回之意,依照慣例習慣,放棄的財物或財產,如未經合法程序轉讓予他人,也有選擇是當時機、或適當安排取回原先已”放棄”之物,renounce本身並無永遠放棄之意(give up in perpetuity)。
根據筆者發表之「美國國務院及國防部之機密檔案」,1950年6月25日韓戰爆發之前,麥克阿瑟將軍認為,被委託來台接受日軍投降的蔣介石之中國國民黨政權,貪污腐敗無能力治理台灣,當年有意將台灣再歸還給日本,傳言並非空穴來風,將經國日記第四十四頁亦有相同記載,但因故而未執行,估計被”中國遊說團(China Lobby)”所敗。日本雖然有台灣潛在主權(potential sovereignty),但是美國當年考慮自身利益之時,美國仍然接受(accept)流亡中華民國能在台灣運作(exercise)的理由,主要美國是為戰爭「征服者」,日本政府沒有理由不能resume all right, title, and claim to Formosa and the Pescadores.為了表現征服者的絕對分配與支配的權威,美國當然有權從日本剝奪權力,也當然有權賦予權力。1979年在台灣關係法(Taiwan Relation Act )提及governing authorities on Taiwan 的successor(繼承者)包括political subdivisions, agencies, instrumentalities(代理政權)。過去,美國眼中的governing authorities on Taiwan所指的是蔣介石的中華民國政權,目前的successor則為中華民國民進黨政權,是屬於political subdivision,將來如果由台灣民政府(Taiwan government)或是日本政府當successor,the governing authorities應該可以被重新正名為the authorities of Taiwan.
 
再研究舊金山和平條約第二b條,日本地方法院在1952年依據本條約取消台灣人的日本國籍,該條約內容是b、Japan renounces all right, title and claim to Formosa and the Pescadores.在Webster’s Dictionary經常是right, title, claim三者連袂出現,right:是權力的主體,title:是權力的基礎,claim:是權力的主張。但是如果right+ title+ claim等於full right是完整的權利主體,所以renounces all right, title and claim to...可以該寫為renounces full right to ...

以舊金山和平條約第二b條和一八九五年的日清馬關條約第二條比較:

    2、China cedes to Japan in perpetuity and full sovereignty the following territories, together with all fortifications, arsenals, and public property thereon:—

   2b、Japan renounces all right, title and claim to Formosa and the Pescadores.

日清「馬關條約」China cedes to Japan in perpetuity and full sovereignty而cedes後面有接受國,而在「舊金山和約」Japan renounces full right to Formosa and the Pescadores.而renounces後面無接受國,所以cedes不等於renounces,換言之,「割讓」不等於「放棄」,所以理論上來說,台灣根本還沒有從日本正式「割讓(cedes)」出去,只是「放棄(renounces)」而已。

Sovereignty組成並非單一元素,因此,並不是不可分割,因其可被部分轉讓予joint authority。主權分成硬體或稱有形體,如土地、人民等;軟體或稱無形體,如right, title, claim, responsibility, duty, obligation, power, allegiance.正式來說sovereignty carries with it responsibility(除了權利外還有責任),因此full right 不等於full sovereignty 但是等於partial sovereignty日本「放棄」的應該只是部分主權而非主權的全部,而日本所放棄的是台灣的治理權或使用權。

日本依條約放棄台、澎之治理權、使用權,台、澎主權當然落入「主要佔領權國(the principal power)」美國手中,美國自己不使用,轉交給流亡中華民國使用至今,所以美國稱:We accept the exercise of the Chinese authority over Formosa. 現在終於了解原來的exercise的意思是指對台灣的治理權、使用權,如果台灣領土的主權不在美國手上,那麼合理推斷還是在日本天皇手中,美國征服者則握有操縱並控制對台灣治理權、使用權大權,而流亡中華民國目前是實質在治理、使用台灣,其實背後有美國龐大的身影存在。對台灣人而言,日本才是母國,流亡中華民國只是代理母國,而美國則是監護人身份。

本土台灣人要尋回真正的國籍,先找美國監護人是正確的,只有監護人才能替台灣人找回母國,日本依舊金山和約不能對台灣有「claim主張」,然而,本土台灣人有權去挑戰日本政府有關台灣人的隱形國籍。People of Formosa and the Pescadores can challenge the government of Japan for Japanese Nationality.這裡challenge等於to assert a right, title, and claim to 馬關條約(日稱:下關條約)第五條:

Article 5


     The inhabitants of the territories ceded to Japan who wish to take up their residence outside the ceded districts shall be at liberty to sell their real property and retire. For this purpose a period of two years from the date of the exchange of ratifications of the present Act shall be granted. At the expiration of that period those of the inhabitants who shall not have left such territories shall, at the option of Japan, be deemed to be Japanese subjects.

     Each of the two Governments shall, immediately upon the exchange of the ratifications of the present Act, send one or more Commissioners to Formosa to effect a final transfer of that province, and within the space of two months after the exchange of the ratifications of this Act such transfer shall be completed.

有關台灣人民國籍處置或財產,給予兩年思考期,自願留在台灣者,日本政府給予日本國民身分,事實上,台灣人初期不會說日語,並沒有被日本视為日本人,直到第十七代總督小林擠造(1936年9月2日至1940年11月27日)開始徹底實施皇民化政策,將台灣人與日本內地一視同仁,台灣人真正開始被視為日本人有日本國籍,擁有right, title, claim 。因此,針對日本政府沒有完全依照舊金山和約,對台灣人權忽視並且沒有維護之責任,台灣人有必要向日本政府要回公道。

1952年8月5日,日本政府與流亡中華民國模仿馬關條約,處理台灣領土和台灣人民歸屬,簽屬Treaty of Taipei,(該約後來於1972年中日建交後被取消)但是不要忘記1952年4月28日「舊金山合約」對此有設限,限制日本政府可以單獨與他國簽約,但是不能超過「舊金山合約」之授權範圍,該和約第二十六條如下:

Article 26

Japan will be prepared to conclude with any State which signed or adhered to the United Nations Declaration of 1 January 1942, and which is at war with Japan, or with any State which previously formed a part of the territory of a State named in Article 23, which is not a signatory of the present Treaty, a bilateral Treaty of Peace on the same or substantially the same terms as are provided for in the present Treaty, but this obligation on the part of Japan will expire three years after the first coming into force of the present Treaty. Should Japan make a peace settlement or war claims settlement with any State granting that State greater advantages than those provided by the present Treaty, those same advantages shall be extended to the parties to the present Treaty.

Treaty of Taipei目的是想廢除馬關條約,事實上,台灣在馬關條約之前,台灣可被治理的土地只有三分之一,而欲使台灣恢復馬關條約之前狀態,簡直是不可能,馬關條約之後,台灣才由日本人開發,所以縱然流亡中華民國想以廢除馬關條約作為劫取台灣的目的,恐怕徒勞而無功,更何況「舊金山和約」第二十六條言名在先,日本不得與其他國簽署超過條約規範的範圍,所以廢除馬關條約之議是荒謬無比之事。

台北和約第四條Article 4(有關台灣領土之處置)英語原文 :


It is recognized that all treaties, conventions, and agreements concluded before 9 December 1941 between Japan and China have become null and void as a consequence of the war.


台北和約第十條Article 10(有關台灣人民之處置)英語原文:


     For the purposes of the present Treaty, nationals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shall be deemed to include all the inhabitants and former inhabitants of Taiwan (Formosa) and Penghu (the Pescadores) and their descendents who are of the Chinese nationality in accordance with the laws and regulations which have been or may hereafter be enforced by the Republic of China in Taiwan (Formosa) and Penghu (the Pescadores); and juridical persons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shall be deemed to include all those registered under the laws and regulations which have been or may hereafter be enforced by the Republic of China in Taiwan (Formosa) and Penghu (the Pescadores).

流亡中華民國企圖以台北和約第四條來証明具有台灣領土,以第十條說明以經將法理上擁有日本國籍的台灣人轉變為中華民國人民,自以為從此已經有台灣領土和人民,再加上流亡的中華民國政府就編成一套美麗的謊言篇,詐騙台灣人民,殊不知,當年中華民國外交部長葉公超在立法院曾說:「台北和約沒有將台灣、澎湖納入中華民國領土範疇」,葉公超明白且清楚說明中華民國沒有台、澎的主權,只有control(管轄)而已。

No provision has been made either in the San Francisco Treaty or the Sino-Japanese Treaty as to the future of Taiwan and Penghu. Yet further explained :”In fact, we control(註一) them now, and undoubtedly they constitute a part of our territories. The delicate international situation, however, they do not belong to us(註二). In these circumstances, Japan has no right to transfer(註三) Formosa(Taiwan)and the Pescadores (Penghu)to us. Not could we accept such a transfer from Japan (註四)even if she wished to do so.”

依戰爭法的規範,佔領不能移轉主權,除非有「條約」的制定,國際間至今沒有台灣、澎湖被移轉主權的條約被制定,台灣在「舊金山和約」中只有「暫時」被「主要佔領權」美國「征服者」所管理,而美國接受台灣當局管理台灣澎湖(US accept the Taiwanese authority to control Formosa and the Pescadores.),美國依照憲法應給沒有國籍的台灣人美國國民護照,這是規定,美國不能模糊,中華民國護照是假的文書,美國不能繼續接受,美國如果還接受中華民國護照是「殘忍對待」台灣人,要接受法律制裁。

 舊金山和約 第四b條

舊金山和約第四b條的真義解釋,多年來一直處於「錯誤與誤解」之中,台灣人非以英語為母語的地區,受過英語的薰陶到底有限,特別在法律方面的英語很匱乏,很多人常常以自己的「判斷」作解釋,很容易作錯誤解讀。本文將以戰爭法為說:

Japan recognizes the validity of (注一)dispositions of (注二)property of(注三) Japan and Japanese nationals(注四) made by or pursuant to directives of the United States Military Government (注五)in any of the areas referred to in Articles 2 and 3.

本條文出現三個所有格介係詞”of”連用(注一、二、三),這是很特殊的用法,因此有兩種不同解讀的空間。

Japan recognizes the validity of dispositions of property of Japan and(disposition of) Japanese nationals ˙˙˙˙˙(第一種解讀)

Japan recognizes the validity of dispositions of property of Japan and(property of) Japanese nationals ˙˙˙˙˙(第二種解讀)

第一種解讀是:針對日本的財產(主權)和日本國民人身的處置。
第二種解讀是:針對日本的財產(主權)和日本國民財產的處置。

整句文字中所提及之United States Military Government就是征服者的the Principal Occupying power在佔領地日本的行政機構,而指揮官的職責應為:A commanding general of occupied territory is charged with the duty of maintaining peace and order, punishing crime, and protecting lives and property within the area of his command.

被佔領地區之指揮官有責任在該地區維護和平及秩序,打擊犯罪並保護生命及財產。

軍事政府在佔領地區執行維安任務,屬於暫時管理人性質,保護佔領地區人民之生命和財產,因此,美國軍事政府(或代理人),都不可以隨意在佔領地區處決被佔領地區之人民。是故,美國軍事政府之腳色在和約中之解讀以第二種為正確:

Japan recognizes the validity of dispositions of property of Japan and(property of) Japanese nationals ˙˙˙˙˙(第二種解讀)
參照Jean Bodin(1530-1596),who is considered to be the modern initiator of the concept of sovereignty 的論述:
Sovereignty is no one’s property:by essence, it is inalienable

Article 4b中所指之property應該是指日本政府的主權和日本國民財產,政府的資產即為主權(國民個人不會擁有),軍事政府對「主權」能夠處分和支配,這是主要佔領權國的軍事政府被舊金山和約所合法授權。

Article 4a:

Subject to the provisions of paragraph b. of this Article, the disposition of property of Japan and of its nationals in the areas referred to in Article 2, and their claims, including debts, against the authorities presently administering such areas and the residents (including juridical persons) thereof, and the disposition in Japan of property of such authorities and residents, and of claims, including debts, of such authorities and residents against Japan and its nationals, shall be the subject of special arrangements between Japan and such authorities˙˙

由Article 4a之內容更可清楚得知句中之property應該是分別針對日本政府的主權(資產)及日本國民的財產而言。

另外,由Article 4a和4b所衍生的問題:

句中所稱之property of Japan and Japanese nationals made by or pursuant to directives of the United States Military Government in any of the areas referred to in Articles 2 and 3.其涵義進一步探討,能具體得到分析:

A. property of Japan in Taiwan如何解讀:

日本承認美國軍事政府處置並分配日本政府在台灣的主權之有效性,然而美國軍事政府並沒有親自處置日本在台灣的主權,是委託蔣介石集團的中華民國行使管轄權,美國在一九七九年與變成流亡政府的中華民國斷交,制定美國國內法的「台灣關係法」,主要依據在本條文之授權,美國軍事政府本來就有保護佔領地區的責任和義務,每每中國嗆聲對台灣動武之時刻,美軍方第一時間總跳出來,表示「隨時奉陪到底」,甚至不用等待美國總統下令。可以預見,美國將不會支持台灣「獨立」,堅持維護目前「佔領」狀態,但是「建國」則是另外一回事。因此,目前台灣想入聯合國將是不可能的任務,只有先從流亡中華民國體系中得到解放,然後尋求美國憲法中的人權保護。

B. property of Japanese nationals in Taiwan又如何解讀:
日本承認美國軍事政府處置並分配日本在台灣國民財產之有效性,句中所稱之Japanese nationals所指為何?舊金山和約是國際法律文件,文中所稱Japanese nationals當然不是通稱的日本人(大和民族之日本人),而是泛指法理上的日本國民(包含大和裔、台灣裔、琉球裔、朝鮮裔)。雖說中華民國在「舊金山和約」簽定之前的一九四六年,強制(impose)台灣人「恢復」中華民國國籍,而日本則於一九五二年以該和約為據,剝奪(deprive)台灣人的日本國籍,事實是:台灣人至今沒有國籍。因為impose和deprive完全不符合國際間移轉國籍的三個原則,主動(active)、自願(voluntary)、合法(legal),中華民國單方面宣稱台灣人是中華民國「國籍」,一九四六年宣佈當時英國與美國發表聲明:「不承認」在案,日本單方面在一九五二年二月雖經法院宣稱台灣人「不是」日本國籍,並沒有給台灣人法定的「思考期」,依國際法及人權的法理角度來看,完全不合法。

感情上,台灣人部分移民自中國,中華民國政府可以「認為」台灣人是中國人,然而在法理上,事實台灣人並非中華民國國籍,相反的來說,感情上,日本政府可以「認為」台灣人不是日本人,然而,法理上,台灣人確是日本國籍。

舊金山和約是國際法律文件,不可含任何「感情」因素,條約所稱Japanese nationals在法理上應包括Formosan與Pescadoresan。舊金山和約生效後,依Article 2a,日本承認independence of Korea朝鮮人已非日本國民。至於台灣人的國籍,在法理上並沒有合法正式轉移,因此,法理上可以還是日本國籍,只是目前處於「懸空(limbo)狀態」。

美國軍事政府所委託之中華民國政府(後來稱台灣當局),處置在台灣的日本國民財產的方式顯然嚴重違反戰爭法,將來應受戰爭法庭追訴:
(一) 關於日本國民(大和裔)部分:
            大和裔離開台灣時,只能攜帶一千日圓(當時錢幣),限定之
            財物,被遣返日本後,所遺留資產被中華民國政府與中國國民黨
            全部佔有。

(二) 關於台灣裔日本國民部分:
            由於美國軍事政府沒有親自來台處理戰後之重建與管轄,台灣人
            之生產、金融、物質等等,都被中華民國與中國國民黨以集體剝
            奪的方式,強行運至中國,造成台灣首次缺糧,造成動亂,更發
            生台灣精英屠殺事件(二二八事件),美國軍事政府難辭其咎。

 舊金山和約23條a款

舊金山和約23條a款:
Article 23 (a) The present Treaty shall be ratified by the States which sign it, including Japan, and will come into force for all the States which have then ratified it, when instruments of ratification have been deposited by Japan and by a majority, including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註一) as the principal occupying Power(註二), of the following States(註三), namely Australia, Canada, Ceylon, France, Indonesia, the Kingdom of the Netherlands, New Zealand, Pakistan, the Republic of the Philippines, the 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Northern Ireland, and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註四). The present Treaty shall come into force of each State which subsequently ratifies it, on the date of the deposit of its instrument of ratification.

最讓中國學者與台灣學者不懂的依據話就是the principal occupying Power(註二),到底是主要佔領國?或主要佔領權國?對戰爭法不是很清楚的學者很容易會造成自說自話,或因立場不同而有不同的解讀,真正的原義會被曲解,就依一九七三年版的Webster’s Dictionary之解釋,occupy:(a)、to take possession of by conquest (b)、to maintain possession or control of by military occupation可知佔領一定要透過軍事行動之「征服」,佔領是「果」而征服是「因」,因此無關「主要佔領」國或「主要佔領權」國,重要的是「主要征服者」,日本是向同盟國投降,沒錯。但是讓日本投降的軍事行動主要的是美國單獨所為,攻擊日本本土或日屬台灣的都是美國單獨行動,這在戰爭法中是佔領地的「因」,是征服者的具體體現,所以美國是征服者的身份完全沒有錯,主要征服者當然對佔領地有絕對的支配權,因此,主要佔領者擁有主要佔領權(right to occupy),沒錯。

再談power:(a)、capability of action or of producing an effect(b)、prestige,political sway (c)、delegated right or privilege (d)、a sovereign state所以知道power的定義有多層面,翻譯成「國家」或「權力」,要依照英語句子的結構。Occupying power要詮釋為occupying state(佔領國):state which occupies或是occupying right(佔領權):right to occupy前提只有一個,誰是征服者(the conqueror)所以,the principal occupying power之真正意義為:The principal occupying power carries with it the principal occupying power.這就是舊金山和約精神所在之處,The principal occupying conqueror has the privilege to occupy.表現主要征服者具有主要佔領的權力。

在舊金山和約第二十三條中針對的「國家」用語是”State”,在(註四)的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指的是一個”State”,此處的美國是one of the allied powers,然而,在(註一)的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as the principal occupying power,所強調的並不是”State”,而是the principal conqueror,強調美國必須包含在十一國的Majority(六國以上)之內,換句話來說,美國提醒同盟國各國,美國才是戰爭法中的「主要征服者」,美日太平洋戰爭時,美國是唯一單獨攻擊日本本土跟台灣的國家,沒有美國征服日本,同盟國根本還沒有勝利。

因此,the principal occupying power解讀為the principal conqueror(主要征服者)會比較合乎英語原有意義,但是在條約翻譯為漢文時,為了讓文法符合正確精神,主要佔領權國是唯一選擇。主要征服者當然有優先佔領權,對佔領地也有優先處分跟分配權,如此就會有「主要」跟「次要」之分,這在海牙第四公約與日內瓦公約中都有明文規定(另文介紹),蔣介石當年以chinese authority在台灣exercise並不是因為同盟國「接受或同意」,而是因為主要征服者美國「accept」的,所以台灣會變得如此落魄,美國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放棄與割讓

「relinquish/renounce」放棄和「cede/cession」讓與(割讓)有何不同?
有關國際條約中出現「relinquish/renounce」放棄和「cede/cession」讓與(割讓),有何不同?茲將國際條約中有關"relinquish", "renounce",及 "cede/cession"之國際條文,摘要整理,讓馬關條約出現的”cede”和舊金山和約中出現的”renounce”,作完整的說明和比較:

1. Treaty of Nanking (August 29, 1842)
Article 3: "......, His Majesty the Emperor of China cedes to Her Majesty the Queen of Great Britian, the island of Hong-Kong, to be possessed in perpetuity by Her Britannic Majesty, ....."
南京條約:中國皇帝依南京條約,將香港讓與英國女王,成為英國「屬地(possession)」。

讓與的標的:中國對香港治理權(administrative rights over Hong-Kong)

2. Treaty of Shimonoseki (April 17, 1895)
Article 2: "China cedes to Japan in perpetuity and full sovereignty the following territories, ....."馬關條約:大清帝國讓與下列領土和全部主權給日本帝國˙˙˙˙

讓與的標的:中國有關領土之完整主權(full sovereignty over territories)

3. Treaty of Paris (December 10, 1898)
Article 1: "Spain relinquishes all claim of sovereignty over and title to Cuba."巴黎條約:西班牙放棄對古巴主權之主張權和佔享權。

放棄的標的:西班牙對古巴殖民地領土之宣有權及佔享權

Article 2: "Spain cedes to the United States the island of Porto Rico ........., and the island of Guam ...."巴黎和約第二條:西班牙將波多黎各島˙˙和關島讓與美國˙˙

讓與的標的:西班牙之波多黎各及關島殖民地領土

Article 3: "Spain cedes to the United States the archipelago known as the Philippiine Islands, ......." 巴黎和約第二條:西班牙讓與菲律賓群島給美國˙˙˙

讓與的標的:西班牙之菲律賓群島殖民地領土

4. Japan-Korea Annexation Treaty (August 22, 1910)
Article 1: "His Majesty the Emperor of Korea makes the complete and permanent cession to His Majesty the Emperor of Japan of all rights of sovereignty over the whole of Korea."日朝倂合條約第一條:朝鮮皇帝讓與完整永久的朝鮮全部主權權利給日本皇帝。

讓與的標的:朝鮮皇帝全部之主權權利(all rights of sovereignty over Korea)

5. Treaty of Versailles (June 28, 1919)
Article 33: "Germany renounces in favor of Belgium all rights and title over the territory of Prussian Moresnet ....."凡爾賽條約第三十三條:德國放棄在Prussian Moresnet領土全部之權力及權利給比利時。

移轉的標的:德國在Prussian Moresnet領土全部之權力及權利(all rights and title over territory)

6. Treaty of Peace with Italy (February 10, 1947)
Article 23: "Italy renounces all right and title to the Italian territorial possessions in Africa; i.e., Libya, Eritrea, and Italian Somaliland."

放棄的標的:義大利對殖民地性質領土之「主權宣有(claim of sovereignty)」所衍生之管轄權及佔享權。

7. Treaty of Peace with Japan (September 8, 1951)
Article 2b: "Japan renounces all right, title and claim to Formosa and the Pescadores."

放棄的標的:日本對國土性質領土之「主權權利(rights of sovereignty)」所衍生之管轄權、佔享權及宣有權。

Article 2f: "Japan renounces all right, title and claim to the Spratly Islands and to the Paracel Islands."

放棄的標的:日本對佔領地性質之領土的「佔領權利(rights of occupation)」所衍生管轄權、佔享權及宣有權。

8. The Okinawa Reversion Agreement (June 17, 1971)
Article 1: "With respect to the Ryukyu Islands and the Daito Islands, .......................,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relinquishes in favour of Japan all rights and interests under Article III of the Treaty of Peace with Japan ........"

移轉的標的:美國對琉球及大東群島治理權(administrative rights over the Ryukyu Islands and the Daito Islands)

Synonyms: relinquish, renounce, cede
These verbs mean letting something go or giving up.

relinquish: Which is the least specific, may connote regret.

renounce : Which is to relinquish formally and usually as a matter of principle.

cede : Which connotes formal transfer. (1) to surrender possession of, especially by treaty, (2) to transfer of control of or sovereignty over specific property or territory, especially by treaty, (3) to surrender or give up something such as land, rights, or power, (4) [noun] cession

以上所列三個同義字,意味不同程度之放手或放棄的意思,而其中:
relinquish: 其放棄的意思最不明確,意味可以反悔。
renounce : 其放棄的意思為正式宣稱放棄,通常為原則上。
cede : 其讓與的意思為正式移轉。

依1951年1月31日Dulles任務之幕僚會議記錄,Dulles在日本東京所舉行記者會中,針對琉球處分,曾經言明:
"We do not want another Puerto Rico." (我們不要另一個波多黎各)

可以清楚了解,美國無意在對日和約中,將琉球納為美國領土。因此,琉球即使由美國軍事佔領當局治理達27年之久,其地位並不等同波多黎各,為美國之「未合併(編入)領土(unincorporated territory)」。

"The exercise of the territory-acquiring authority rests with those departments of the Government in which these powers are vested. The Executive, acting alone, can neither add to nor take from the territory the United States. Permanent incorporation of the territory must depend on the Government of the United States."
領土取得權力之行使,在於有被賦予這些權力之政府部門。行政官不得擅自增加或減少美國領土。永久納為領土者,必須由美國政府決定。

無論台灣或琉球都未曾被美國政府納為領土,因此,不會逕自依舊金山和平條約,「自動」成為美國「未合併(編入)之領土(unincorporated territories)」。所以,所謂「美國五十一州」的推動者可以休矣。

萬國公法架構內,法理地位同為日本神聖不可分割國土一部份之台灣和琉球,依舊金山和平條約是分別有「主權權利」被放棄或移轉之異動,可是無涉「領土割讓(territorial cession)」,並非如波多黎各和關島之因被「割讓」給予美國,得以歸類為美國之「未合併(編入)領土」。

英文之"cede to"或"make cession to"後面,必存在讓與之「對象」,但是,舊金山和平條約Article 2b架構內,就「主權」而言,台灣領土並無「讓與」任何方;可是,就「主權權利」而言,台灣領土無論是被中國軍事佔領當局,因「分配」或因「代理」而佔領,確實有移轉而異動事實。在戰爭法架構內,征服者是依「征服權」而自然取得「佔領權」,確實是可以暫時行使佔領地之「主權權利」。

就戰爭法中實際例子而言:
"By the conquest and military occupation of Castine, the enemy acquired that firm possession which enabled him to exercise there the fullest rights of sovereignty." 憑著對Castine之征服及軍事佔領,敵方確定取得領土,而得以在當地行使最完整之主權權利。

就台灣法理地位而言,依萬國公法可以移轉之「主權權利」之異動,實際是源自於「被征服」,這是一種受制於國際戰爭法,為暫時性「佔領(occupation)」,無涉經過「協議」,是受制於國內法,為永久性「讓與(cession)」。

因此,台灣目前地位如稱以「台灣佔領(Formosa Occupation)」及相對於
「終極佔領(ultimate occupation)」之「過渡佔領(limbo occupation)」,較諸「台灣讓與(Formosa Cession)及懸空讓與(limbo cession)」說法更貼切,也接近事實。實際上,台灣地位只和occupation佔領有關,和cession讓與無關。

波多黎各及關島是因美國對其有主權,得以成為美國「未編入(合併)領土」,台灣及琉球則因和日本只是「事實分離」,並非「法理分離」。美國對台灣並無主權,以致不可能納為「未編入(合併)領土」。所以, 不可造成錯誤make no mistakes,美國佔領期間之台灣或琉球間之關係,應該是受「國際法而非美國憲法」之國內法規範,但是,在恢復台灣正常地位之前,美國憲法內確有「規範」,美國國務院和國防部都應該遵循,美國有責任在「琉規台隨」架構內,實現台灣地位正常化。

 

杜勒斯 VS 吉田茂

舊金山和約書寫人杜勒斯(John Foster Dulles) VS 戰敗國和約簽署人吉田茂(Yoshida Shigeru)的宿命對決。堅決持反共立場之杜勒斯(John Foster Dulles),是讓台灣至今得以不至淪入共產中國之關鍵人物。2010年5月24日(台灣時間5月25日),是杜勒斯先生的誕辰紀念日,雖然已過逝53年,然而,德澤仍廣被台灣。緬懷這位持人道立場,費心盡力為台灣規劃願景、堅決反共、鞠躬盡瘁之良心政治家,本土台灣人應該存感激之心,紀念這位為本土台灣人安排前途的美國人。

茲將負責斡旋舊金山和平條約之征服方代表美國杜勒斯,及被征服方日本代表吉田茂(Yoshida Shigeru),兩位的生平事跡,並列對照如下:

1878年9月22日 : 吉田茂出生於日本首都東京。
1879年4月 4日  : 日本完成琉球兼併。
1887年10月31日: 蔣介石出生於中國浙江奉化。
1888年2月25日  : 杜勒斯出生於美國首都Washington, D.C.。
1894年9月          : 吉田茂就讀於日本中學校(後來之日本學園)。
1895年6月17日 : 日本在台灣始政 。
1895年9月          : 吉田茂就讀於高等商業學校(後來之一橋大學)。
1906年7月          : 吉田茂畢業於東京帝國大學法學院政治系。
1908年                : 杜勒斯畢業於普林斯頓大學。
1909年                : 杜勒斯完成在巴黎大學(Sorbonne)一年之進修。
1911年                : 杜勒斯自喬治華盛頓大學法學院畢業後,即赴紐約市
                               之律師事務所執業,專長「國際法」。
1912年                : 日本完成琉球編入。
1912年8月          : 吉田茂出任安東領事。
1918年                : 杜勒斯被威爾遜總統任命為巴黎和會,美國代表團之
                                法律顧問。
1919年1月18日  : 巴黎和會召開。
1919年2月           : 吉田茂為巴黎和會日本代表團成員。
1945年4月1日     : 日本完成台灣編入。
1945年9月17日   : 吉田茂任東久彌宮內閣外務大臣。
1946年5月22日   : 吉田茂第一次出任日本內閣總理大臣(兼外務大臣)。
1948年10月15日 : 吉田茂第二次出任日本內閣總理大臣(兼外務大臣)。
1949年2月16日   : 吉田茂第三次出任日本內閣總理大臣(兼外務大臣)。
1951年1月29日   : 杜勒斯在日本東京與吉田茂商討和約簽訂事宜。
1951年9月8日    : 對日多邊和約在美國舊金山市簽訂。
1951年12月13日: 杜勒斯在東京會吉田茂,要求日本承認
                                  中華民國為
代表中國之唯一合法中國。
1951年12月18日 : 杜勒斯在東京再會吉田茂,提供待簽署之吉田書簡。
1951年12月24日 : 吉田書簡完成。
1952年1月16日  : 吉田書簡公開。
1952年4月28日   : 對日多邊和約生效,日華雙邊和約在台北簽訂。
1952年10月30日 : 吉田茂第四次出任日本內閣總理大臣。
1953年1月26日   : 杜勒斯出任美國國務卿。
1953年5月21日   : 吉田茂第五次出任日本內閣總理大臣。
1954年4月26日  : 美國、英國、法國、蘇聯及中華人民共和國
                                 在瑞士
日內瓦召開會議,杜勒斯拒絕和周恩
                                 來握手。

1954年9月           : 杜勒斯第一次赴台灣會中國蔣介石。
1954年12月2日  : 美華共同防禦條約完成簽訂。
1954年12月10日 : 吉田茂內閣總辭。
1955年3月           : 杜勒斯第二次赴台灣會中國蔣介石。
1956年3月           : 杜勒斯第三次赴台灣會中國蔣介石。
1958年3月           : 杜勒斯第四次赴台灣會中國蔣介石。
1958年8月23日  : 國共八二三砲戰。
1958年10月         : 杜勒斯第五次赴台灣會中國蔣介石。
1959年4月22日   : 杜勒斯卸任美國國務卿。
1959年5月24日   : 杜勒斯過逝。
1959年12月         : 吉田茂第一次赴台灣會中國蔣介石。
1963年10月24日 : 吉田茂自日本政界引退。
1963年                 : 吉田茂所著「世界與日本」出版。
                                吉田茂在書中強調:
「日本對台灣只是放棄
                                領土權利,至於其歸屬,尚未決定」

1964年2月23日   : 吉田茂任池田勇人首相特使,
                                率團赴台灣會中國蔣介石.

1967年10月20日 : 吉田茂過逝。
1972年2月28日   : 美中兩國共同發佈「上海公報」。
1972年5月15日   : 琉球回歸日本。
1975年4月5日      : 中國蔣介石在過逝。

由歷史軌跡,可得知,杜勒斯和吉田茂終其一生,有著宿命對決之共同點:

1. 皆出生於所屬國家之首都。
2. 皆見證台灣之割讓予日本。
3. 皆見證琉球之編入(合併入)日本。
4. 皆曾參與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在巴黎凡爾賽宮所舉行之巴黎和會。
5. 皆見證台灣之編入(併入)日本國土,然而,皆未誠實面對台灣
     在1945年
4月1日,已被日本編入(合併入)為其國土一部份之
     國際法事實。

6. 皆參與舊金山和約內容之斡旋。
7. 皆曾任所屬國家之最高行政首長。
8. 皆曾赴台灣與中國蔣介石會談。
9. 皆未能見證美國政府從堅決反共,逐漸轉變為不再反共。
10.皆未能見證琉球之回歸日本。
11.皆較中國蔣介石早過逝。

杜勒斯曾稱:「只要中華民國存在,中國共產黨一定會被消滅。」可見杜勒斯只反共產黨中國,而並不反國民黨中國,從而接受蔣介石政權代理台灣美國軍政府執行日本台灣佔領。深諳國際法之杜勒斯,縱使明知在舊金山和約Article 2b 架構內,台灣應享有日本主權下之「自治」。然而,在當時反共時空背景下,為了美國利益,美國除了將台灣委由蔣介石政權治理外,無其他選擇之餘地。至少可慶幸的是,美國依舊金山和約Article 23a,還是保有自本質為中國殖民政權之台灣治理當局,取回台灣佔領權之正當性。

另外,在中國方面所發表文獻中稱:「吉田茂其實是念念不忘台灣」,並稱據當年美、英駐日大使分析,吉田茂始終沒有放棄對台灣的野心,仍希望有朝一日(蔣介石死後),把台灣重新納入日本的版圖中,即實現所謂的「再統合」,吉田茂的親信就是在主人授意之下,明確提出:要搞「日台聯邦(Union between Japan and Formosa)或日台聯合王國(Japanese United Kingdom)」。

美國方面是礙於開羅新聞公報之道德義務,而日本方面則是礙於「以德報怨」之人情義理,美日兩國對蔣介石治理下之台灣,是不可能有建設性作為,因為,美國隨勢可以收回,自己管轄,台灣地位因此無法正常化,然對於後蔣介石時期之台灣治理當局,則已經無任何道義拘束,特別是中國蔣介石過逝後,其實就是開始台灣地位正常化之時機,只可惜,共同規劃台灣願景之杜勒斯,與吉田茂是早已離開人間。有道是『英雄比氣長』,這兩人確實、也左右了台灣的命運,又見天意。但願天佑台灣!天佑日本!天佑美國!

 

作者:林 志昇(武林 志昇˙林 峯弘)
台灣(民)政府 秘書長
2010/05/24初稿 2013/02/25再論

檢視次數: 5035

© 2024  
Taiwan Civil Government General Office
台灣民政府中央辦公廳
  Powered by

成員徽章  |  報告問題  |  服務條款